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起步区园林景观设计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starting area of haihunhou state ruins park of Han Dynasty in Nanchang

主创设计:陈键

设计成员:陈胜洪、吴秋霞、宣银菲、曲倩瑶、陈婉君、张晔、刘佩、薛正钦

作品编号:ILIA-P-20219320

参赛组别:专业组

作品类别:工程实例 - 文旅景观类 - 全域旅游

6
热度:3230

项目详情

项目背景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技术创新点

新材料应用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起步区园林景观设计

设计单位:杭州人文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委托单位: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

施工单位:浙江人文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朱长远

主创姓名:陈键

成员姓名:陈胜洪、吴秋霞、宣银菲、曲倩瑶、陈婉君、张晔、刘佩、薛正钦

设计时间:2019

建成时间:2020

项目地点:江西南昌

保密年限:/

定密日期:/

定密审查机构:/

关键词:文化展示、民俗体验、墓葬探秘、历史风貌

项目状态:设计类

项目规模:111.6万平方米

项目类别:工程实例-文旅景观类-全域旅游

总平面图

项目背景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位于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是省会南昌城区的主要扩展区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域;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位于新建区北部铁河乡、大城坪乡内,北临翻阳湖,区位优势显著。周边15km 范围内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大塘坪乡汪山村、象山森林公园、修河国家湿地公园;距离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19km,距梅岭国家森林公园39.3km。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由海昏侯国国都紫金城城址,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城址西部墓葬群以及城址南部墓葬区组成,遗存内容涵盖了汉代列侯、贵族及平民墓葬地,以及汉代列侯封国都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为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周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条件优良,但存在的旅游资源没有涉及遗址类的旅游资源,由此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可以此为依托进行发展,与周边旅游资源互补,构建南昌全面丰富的旅游关系网。

设计说明

1、整体保护原则
  真实、完整地保护海昏侯国遗址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保护与遗址直接关联的岗地地形地貌,维护开敞高亢的视线空间特征以及农田、湿地景观等历史环境要素,实现遗产价值的整体保护,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奠定实质性的基础。
2、依托考古原则
  规划设计严格依据海昏侯国遗址的考古工作及研究成果。
3、修复生态原则
  将公园的建设与地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结合,依据相关研究成果,适当修复和改变遗产地的历史环境,通过历史环境植被重建、农田、植物群落整理,展现汉代农业传统与湿地景观特色,为公众提供宜人的观赏环境。
4、最小干预原则
  考古遗址公园需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其有度、有序、有律地持续发展。
5、系统展示原则
  通过构建完整的价值诠释体系,将遗址本体、相关环境和遗址博物馆的阐释相结合,充分、准确地向公众传达汉代列侯国遗址的遗产价值,避免出现“错位展示”,避免有违遗产价值的诠释项目或活动。
6、集成创新原则
  经由多学科集成创新途径,将遗址现场的本体保护技术及展示与遗址博物馆的高科技虚拟展示相结合,将遗址公园建设与遗址区周边各类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统筹兼顾、协调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

总鸟瞰图

建议规划节点景观平面图

景观结构分析

节点一瑞阙迎宾效果图

节点二博物馆周边景观鸟瞰图

节点三御瓜圃景观断面

节点四海昏侯墓周边现状断面

节点五芦荻飞雪现状断面

节点六花骨松风

设计感悟

规划区的城乡空间结构按照远景发展进行控制,最终形成“一心三区、轴线串联”的空间结构。中心区景观结构为“一心三轴、多点支撑、水系环绕、林田衬托”。
本案设计范围主要位于遗址公园的遗址博物馆区和墓葬展示区,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用景观营造方式将各分区进行串联,为游客提供集参观、休闲于一体的景观空间。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道路               26540.07㎡
村庄               81260.88㎡
博物馆及海昏侯墓   112049.1㎡
农田               219331.53㎡
山头及旱地         601459.31㎡
水域               75078.71㎡
重点设计范围       393316.15㎡
红线区域总面积     1115719.6㎡

主要技术创新点

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措施:渗、滞、蓄、净、用、排。
  “渗”减少硬质铺装、充分利用自然下垫面渗透作用,减少径流,涵养生态与环境,积存水资源。
  “滞”通过雨水滞留,以空间换时间,提高雨水滞渗的作用,同时也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洪涝风险。
  “蓄”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净”减少面源污染,降解化学需氧量( COD)、悬浮物(SS)、总氮(TN)、总磷(TP)等主要污染物,改善水环境。
  “用”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和再生水,提高用水效率,缓解水资源短缺。
  “排”构建灰绿结合的蓄排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

新材料应用

铺装—考古出土图案提炼。

专家评语

该项目利用自然环境,结合文化遗址主题适度安排游线与景观建设。体现出遗址公园的建设特点。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