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鹳河生态文化园景观工程
Xixia Stork River Ecological Culture Park Landscape Project

主创设计:曾健

设计成员:张学祎 潘海燕 常佳钊 王涛 刘媛 牛岳转 赵超 边宇 李涛 张强军 何宗辉

作品编号:ILIA-P-20219204

参赛组别:专业组

作品类别:工程实例 - 设计类·公共景观 - 城乡公共空间

265
热度:2455

项目详情

项目背景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技术创新点

新材料应用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西峡鹳河生态文化园景观工程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委托单位:西峡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施工单位: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曾健

主创姓名:曾健

成员姓名:张学祎 潘海燕 常佳钊 王涛 刘媛 牛岳转 赵超 边宇 李涛 张强军 何宗辉

设计时间:2016-12-01

建成时间:2017-01-18

项目地点: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鹳河西岸

保密年限:

定密日期:

定密审查机构:

关键词:缝合城市、优化布局、就地取材、完善配套。

项目状态:设计类

项目规模:30.4公顷

项目类别:工程实例-设计类·公共景观-城乡公共空间

项目背景

鹳河生态文化园位于河南省西峡县城区鹳河西岸,北起封店桥,南至仲景大道桥,西侧为寺山公园及规划居住用地,东与中心城区隔河相望,总长度约5800米,总规划设计面积约30.4万平方米。
西峡县因发现大量恐龙遗迹而闻名,鹳河因多鹳鸟栖息而得名。场地北段为破旧的石堤和土堤,防洪标准低,严重威胁人民安全,加之缺乏整体规划,绿地布局散乱,缺乏连贯性、整体性,严重影响城市形象,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修复鹳河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西峡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鹳河生态文化园。

设计说明

设计思路—缝合城市、绿道贯通:
    项目用地被河道分割为两河三岸,行人步行交通不便。本方案通过对散乱的城市绿地进行梳理,整合成为5800米长的贯通绿道,包含自行车骑行道、跑步道和散步道,建设连通河道两岸和三角洲的步行桥,使慢行交通形成连贯的体系,城市绿道得到完善和缝合。此外,慢行景观桥不仅是连接鹳河东西两岸最舒适便捷的慢行通道,也是欣赏鹳河两岸美景的最佳观赏地点。
设计思路-生态修复、安全行洪:
    保留河堤上的树木及河道内的生态系统,让原有的场地记忆贯穿整个设计中;本次规划设计将鹳河 20 年一遇的设防标准提高到 50 年一遇,将北段破旧的浆砌石河堤改为石笼草坡生态堤岸、增大行洪断面、恢复自然河道面貌;洪水位以下不建设影响行洪的建、构筑物。
设计思路-优化布局、亲近河道:
    南段原滨河路紧贴河道,人民活动空间狭小且不安全,而绿带在道路外侧,众多入口把绿带分隔的支离破碎,为有效整合景观绿地,提高河道亲水性并织补城市慢行系统,在符合上位规划的前提下将绿带调整到河边,滨河路设置在绿带外侧,将原滨河路西半幅改造为骑行道和跑步道,东半幅作为公园绿地使用,并将海绵城市技术融入其中,整合了“城市绿廊”,拉近了人与河道之间的关系,给人民提供滨水活动绿地,塑造出一处城市与自然生态的过渡带。
设计思路-就地取材、延续文脉:
    设计延续地域文化特色,保留现场的树木和栏杆,新建景墙及座椅的填充材料使用河道内的卵石,树木使用就近的乡土苗木,实施效果极具当地性且降低工程造价;设计了“红色西峡”、“西峡英烈”等反应西峡历史文化的景观节点,让西峡文化贯彻于整个设计之中。
设计思路-山水交融、城市客厅
    西峡的山水美景是重要的城市标签,而西峡缺乏一个展示山、水、城优美风景的场地。鹳河、丁河交汇处的三角洲,位置优越、视线开阔、远处对景为寺山公园,在此观看鹳河的视觉景深最佳,设计将其打造为市民和八方来客共享休闲时光的“城市客厅”,在此观赏鹳河、城市,远眺寺山、体会西峡山水城市魅力。城市客厅设计为上下两级,下级“平洪共用”平时作为亲水平台使用,洪水期可以作为行洪通道。
设计思路-完善配套、宜居西峡       
    西峡生态文化园的建设完善了城区配套服务功能,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卫生间、商店、儿童游乐场、篮球场、野餐亭、停车场、跑步道、健身场、餐厅等设施,还建设了监控系统、防洪预警系统等,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增加西峡人民的幸福指数。

鸟瞰图

    建设连通河道两岸和三角洲的步行桥,使慢行交通形成连贯的体系,城市绿道得到完善和缝合。

南段优化布局分析图

滨河路优化前实景

    南段原滨河路紧贴河道,人民活动空间狭小且不安全,而绿带在道路外侧,众多入口把绿带分隔的支离破碎。

滨河路优化后实景

    在符合上位规划的前提下将绿带调整到河边,滨河路设置在绿带外侧,将原滨河路西半幅改造为骑行道和跑步道,东半幅作为公园绿地使用,并将海绵城市技术融入其中,整合了“城市绿廊”,拉近了人与河道之间的关系,给人民提供滨水活动绿地,塑造出一处城市与自然生态的过渡带。

保留堤岸原生树种柳树

石笼景墙实景

    石笼景墙内的填充石为鹳河河道卵石,诉说着鹳河的场所印记。

服务建筑实景

    服务建筑屋顶折线形的设计与背后山体轮廓相呼应。

城市客厅剖面图

    城市客厅设计为上下两级,下级“平洪共用”平时作为亲水平台使用,洪水期可以作为行洪通道。

城市客厅优化前实景

城市客厅化后鸟瞰实景

城市客厅升龙桥实景

石笼草坡生态堤岸剖面图

    将北段破旧的浆砌石河堤改为石笼草坡生态堤岸、增大行洪断面、恢复自然河道面貌;洪水位以下不建设影响行洪的建、构筑物。

石笼草坡生态堤岸优化前实景

石笼草坡生态堤岸实景

设计感悟

1、 城市客厅贯通了三个地块之间的慢行联系,增强了西峡市民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通过对鹳河沿岸绿地的整合、南段原滨河路的调整、北段石笼草坡生态堤岸的建设,优化了河道整体布局,提高了防洪标准。
3、 以生态修复为出发点,海绵城市建设为指导思想,保留原场地原生树种与河道生态系统,修复鹳河生态系统。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30.4公顷
广场铺装及道路面积:11.45公顷
建(构)筑物面积:0.35公顷
绿化面积:18.6公顷

主要技术创新点

1、南段原滨河路紧贴河道,人民活动空间狭小且不安全,而绿带在道路外侧,众多入口把绿带分隔的支离破碎,为有效整合景观绿地,提高河道亲水性并织补城市慢行系统,在符合上位规划的前提下将绿带调整到河边,滨河路设置在绿带外侧,将原滨河路西半幅改造为骑行道和跑步道,东半幅作为公园绿地使用,并将海绵城市技术融入其中,整合了“城市绿廊”,拉近了人与河道之间的关系,给人民提供滨水活动绿地,塑造出一处城市与自然生态的过渡带。
2、项目用地被河道分割为两河三岸,行人步行交通不便,建设连通河道两岸和三角洲的步行桥,使慢行交通形成连贯的体系,城市绿道得到完善和缝合。
3、本次规划设计将鹳河 20 年一遇的设防标准提高到 50 年一遇,将北段破旧的浆砌石河堤改为石笼草坡生态堤岸、增大行洪断面、恢复自然河道面貌;洪水位以下不建设影响行洪的建、构筑物。

新材料应用

城市客厅服务建筑顶部应用了ETFE膜结构,洲头广场景观平台处应用了GRC挂板。

专家评语

河道安全和生态休闲结合,步行系统设计充分体现了滨水体征,线性空间与湿地有机结合,沿岸景观空间设计简洁高效,体验性较高。

设计切实解决原有场地存在的问题,拉近了人与河道之间的关系,给人民提供滨水活动绿地,塑造出一处城市与自然生态的过渡带。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