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更续——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修复计划
Mission continues——Jiangcungou landfill restoration plan

主创设计:曹晶刚  郭凯迪 晋振华

设计成员:薄佳昕 李玉瑛 白尧 魏帆

指导老师:陈晓育

作品编号:ILIA-S-20208490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园区景观设计

21
热度:902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使命更续——江村沟垃圾填埋场修复计划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陈晓育

主创姓名:曹晶刚  郭凯迪 晋振华

成员姓名:薄佳昕 李玉瑛 白尧 魏帆

设计时间:2020-08-07

项目地点: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

项目规模:1031亩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园区景观设计

平面图

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地处于西安市灞桥区。1994年建成,目前已达到饱和状态进行封场,单日处理垃圾可高达10000吨,这个面积达1000亩以上的填埋场,伴随着封场的进行面临着它最大的机遇与挑战。
该方案在遵循生态修复规则的基础上,从技术层面解决复杂的场地问题,创建新的公共空间与“新景观”。被修复后的场地形态会与原始条件有别,在景观处理上采用农业耕地景观,使其转变成农业景观场所;同时,以传统山水印象为形式来源,整理水系、地形,期待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它的历史不应被忘却。江村沟填埋场随着它历史使命完成,将被赋予新的使命服务于周边居民。

设计说明

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地处西安市灞桥区,周边村庄林立农田鳞次栉比。1994年建成,目前已达到饱和状态进行封场,单日处理垃圾可高达10000吨,这个面积达1000亩以上的填埋场,伴随着封场的进行面临着它最大的机遇与挑战。
填埋场通过三个不同阶段的场地修复规划来完成场地的复绿、复垦和场地精神的激活,使得场地景观得以修复建立动态平衡且服务于周边居民的景观空间。同时,作为景观开放空间中的活动主体,公众的参与能为景观系统增添活力,所以填埋场的修复也要从人的需求出发,注重公众的共享性以及场地的文化重塑,增加公众在景观中的参与感和亲和度。
在垃圾填埋场达到饱和停止使用进行封场后,根据场地污染情况,进行相应的污染源排查和治理,包括场地防渗及覆盖、填埋场分类处理、渗滤液和填埋气的导排收集处理系统、雨洪管理以及植物选择与种植分析等。
该方案在遵循生态修复规则的基础上,从技术层面解决复杂的场地问题,创建新的公共空间与“新景观”。被修复后的场地形态会与原始条件有别,在景观处理上采用农业耕地景观,使其转变成农业景观场所;同时,以传统山水印象为形式来源,整理水系、地形,期待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它的历史不应被忘却。江村沟填埋场随着它历史使命完成,将被赋予新的使命服务于周边居民。

设计愿景

治理策略剖析

在垃圾填埋场达到饱和停止使用进行封场后,根据场地污染情况,进行相应的污染源排查和治理,包括场地防渗及覆盖、填埋场分类处理、渗滤液和填埋气的导排收集处理系统、雨洪管理以及植物选择与种植分析等。

场地阶段性规划

场地通过三个阶段的场地修复规划来完成场地的复绿、复垦和场地精神的激活,使得场地景观得以修复建立动态平衡且服务于周边居民的景观空间。同时,作为景观开放空间中的活动主体,填埋场的修复从人的需求出发,注重公众的共享性以及场地的文化重塑,增加公众在景观中的参与感。

设计感悟

在填埋场修复规划方案中结合场地实际问题,通过三个不同阶段的场地修复规划来完成场地的复绿、复垦和场地精神的激活,使得场地景观得以修复,并服务于周边居民。同时,我们将植物演替周期过程体验融入场地设计改造,使得景观随着时间呈现动态变化,且增加景观的丰富度,又可维持不同生态关系的运作。

设计亮点

1.针对污染源进行排查和治理,包括场地防渗及覆盖、填埋场分类处理、渗滤液和填埋气的导排收集处理系统、雨洪管理以及植物选择与种植分析。
2.环境修复与垃圾防渗是填埋场改造初期的关键任务,其中在填埋场修复方案中运用好氧修复技术,大大缩短厌氧自然降解周期。
3.通过三个阶段的场地修复规划层层递进逐步完成场地的复绿、复垦和场地文化重塑,激活场所精神。
4.将植物演替周期过程体验融入场地设计改造,使得景观随着时间呈现动态变化,且增加景观的丰富度,又维持不同生态关系的运作。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