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城市——收缩城市背景下的荒野生态斑块
The Wilderness Downtown

主创设计:王宇轩  闫佳起 谢昊成

指导老师:刘晓光

作品编号:ILIA-S-20208477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公园与花园设计

8
热度:488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野心城市——收缩城市背景下的荒野生态斑块

院校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刘晓光

主创姓名:王宇轩  闫佳起 谢昊成

设计时间:2020-08-18

项目地点:哈尔滨

项目规模:35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公园与花园设计

鸟瞰图,区位分析,概念设计

设计说明

荒野,即是自然而非人类主导的土地。人口衰减、城市土地扩张、产业转型......导致许多地区局部呈现空心化,成为“收缩城市”。出于对城市生态格局和未来长期人居环境的思考,本方案基于,形成“野心城市”格局。
    场地为哈尔滨市中心一处临近城市中心的废弃工地,也是马家沟河生态廊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将场地作为一种都市中的次生荒野,以本土植物的生态位和时间空间格局为基础,基于场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归纳水、土壤、动植物系统之间的作用以及受到的人居环境的影响;以演替的适应性为原则,从时间维度和空间格局双重角度,划分不同演替方向和顶级形态的生境。运用人工及生态手段净化水质,管理雨洪,修复土壤,重建生境,并从水平扩散和垂直分布两个角度配置空间和廊道,将场地与城市生态廊道衔接。荒野景观策略下的游憩活动空间设计,满足人们精神和身体健康的需求。
    城市语境下,荒野景观的价值和潜力得以发掘。在“野心城市”中,荒野的逻辑架构是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二元对立的消解,自然的系统并非指原始的自然,而是能够真正按照自己的演变进程发展的自然。建成区退让给自然的荒野绿地斑块,是城市与自然同步演替的产物,推动城市的可持续韧性发展、实现精明收缩、引领人们在人地关系变化中健康生活。

演替适宜性分析图

植物、动物、水文等多个子系统的演替适宜性

平面图及演替过程

节点效果图,荒野策略,绩效表达

设计感悟

项目基于收缩城市的背景,出于对城市生态格局和未来长期人居环境的思考,旨在通过在城市中心建成区的再野化设计形成“野心城市”格局。以荒野为主体,架构了人、城市、生态之间完善的逻辑结构。建设韧性城市,从城市尺度到个体场所尺度,引领收缩城市语境下的健康生活。

设计亮点

以荒野为主体的概念架构、收缩城市背景下的城市格局思考、荒野演替策略

专家评语

设计问题提出结合场地特点,设计解答的尝试也谨慎有节制,在城市中保留下人迹罕至的野地,用“非设计”的设计方法解决设计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从城市高楼上远眺鸟类保护的绿地比建造栈道送人进去喂蚊子更有意义。希望看到更多在“做”与“不做”之间平衡的设计作品。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