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之下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outer altar of the Temple of Heaven based on sacrifice culture and taoism

主创设计:叶秋彤

设计成员:沈素宇

指导老师:朱逊 赵巍

作品编号:ILIA-S-20208465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旅游区规划

0
热度:2912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天道之下

院校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朱逊 赵巍

主创姓名:叶秋彤

成员姓名:沈素宇

设计时间:2020-06-10

项目地点:北京天坛

项目规模:86.4 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旅游区规划

前期分析

为了实现我们的设计目标,我们进行了场地物质环境分析。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自然要素方面:由于近代的破坏与侵占,天坛庄重肃穆、静谧深远的环境不复存在;同时我们对交通条件、 用地性质进行了分析,天坛交通便利;经济层面:文创产业的发展极具有潜力性;社会人口层面:人群活动需求种类丰富;特色要素方面:周围历史片区文化丰富。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对三南外坛进行了总结:
西南外坛:艺术文化氛围浓厚;
南外坛:景观资源丰富;
东南外坛:具有多样的体育健身文化。



设计说明

目前北京的坛庙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天坛是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皇家祭坛。在传统文化逐渐消逝的今日,景观所引领的健康生活不应当仅仅指物理上的健康,更应该包含精神和文化层面上的健康。
面对保护传统文化的难题,本方案采用了文化基因的理论。文化基因是祭坛文化系统的主体。文化基因主要包括道德伦理、精神信仰、思维方式及审美心理。传统天道观的演变与祭祀仪式承载并展现了这千年的文化基因。这些与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变量,是中华民族的特质,也是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保持自身特性和生命力的文化基因。
“天道之下”方案着眼于天坛的祭天文化与中国宇宙观演变,提出了把天坛打造成展现完整祭天文化的世界遗产公园的设计定位,并设定了展现天坛内部包括情感价值、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设计目标。通过对天坛的深入调研分析,提出了 “连通器”概念 。通过“连通器”平衡、连接城市功能与天坛特有文化。平衡是我们的核心,联接是我们的目标。
同时运用了古为今用 、熔古铸今、串珠成线、山水相连、城市虹吸5种设计手法,对三南外坛进行整体景观规划设计。打造出“桑海桑田 文化永续”的天坛,让天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载体。

设计总平面图

通过对场地的调研,我们提出了  “连通器”概念,通过“连通器”平衡 连接 城市功能 与 天坛特有文化,平衡是我们的核心,联接是我们的目标。
这是我们设计总平面图,西侧承接天桥艺术中心为历史遗产展示区;南侧是祭天文化展示区;东侧连接天坛体育中心 是市民体育活动区。
实施过程中,以西侧文化遗产展示区先行,带动南侧,最后疏解东区功能。
最终达到从西到东呈现的空间结构是从完全封闭的皇家祭天场所到逐渐开放包容的市民聚集中心。

专项规划

为了实现天坛连通器的功能,我们做了以下专项规划。
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了古为今用的设计手法,根据前述的遗产现状完整性评价表,我们从建筑 平面布局 文化 三方面对物质遗产进行评估,将其以完整性为标准,划分成三个层级。天坛公园的物质遗产展示规划主要包括天坛的五处建筑群,分别是神乐署、牺牲所、祈谷坛、圜丘坛、斋宫。结合三个层级的完整性评估采取不同的保护与复原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是熔古铸今。熔古铸今,指的是提取天坛蕴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铸入现代景观设计中。我们采用熔古铸今的设计手法,在深刻理解祭天文化,礼乐,草药,天坛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根据前述的遗产现状完整性评价表,针对不同的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类型展现手法。
景观生态规划 设计手法打造山水相连的格局,按照祭祀流程要求的氛围,我们进行了不同的空间类型划分,采取相应的种植手法,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包括郊祀酝酿空间、郊祀营造空间等。在节点的设计中,我们利用了微气候的设计,展现出不同节点特有的祭天氛围。
游憩规划:串珠成线
承接对老城区不同要素分析,结合老城区的其他景点进行联动,形成三级游步道,承接游步道,我们进行了天坛的游憩路线规划。同时对于不同景点,我们利用产业联动的方式联结天坛内外坛以及天坛周边的景点,进行了节庆设计。
公共设施规划方面:
承接游憩规划,结合250m的服务半径及人流量预估进行了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后期规划:城市虹吸的手法,结合前期数据分析,进行了文创产业及智慧公园 相关建设。

细部设计

神乐署片区,它位于我们连通器的历史文化压强上。神乐署片区以小空间叙事形式展现礼乐文化为主,结合神乐署遗址重建乐舞生宅,北面展现包括服饰、乐章、舞蹈、乐器、生活的礼乐文化,以结合天桥文化的戏剧演出广场为过渡;南边以象征世俗化的酒肆、茶馆、棋社、药铺为主,整体打造出雅俗共赏的氛围。
牺牲所片区:以平面复原形式重点展现祭祀牺牲文化,结合现有遗址进行平面布局复原,不主张重建建筑,保留历史遗迹感。重点展现三圣庙、牺牲神、牛房以及晾牲亭,钟楼因其在设计建造时,与先农坛东南钟楼形制一致。两钟楼以永定门内大街为中心完全对称,这是北京中轴线设计中的经典范例。所以我们采取了建筑复原的手法。
在牺牲所的南面,因神乐署以及牺牲所具有的历史草药文化,以及与南边的店铺联结的产业链,我们设置了可供游客认知植物及采摘的药草园,以天坛的益母草、龙须菜等原有历史著名草药为主,以北京地区本土药草为辅。
结合前期的传统天道观演变分析,以时间叙事线的形式展现了传统天道观与祭祀文化的演变过程。主要分为起源、过渡、发展、转折、鼎盛、尾声以及新纪元七个部分。
第一章重点利用微地形设计结合感官体验装置放大游客对风雨雷电等自然元素感官体验为主,展现人们对于自然的迷茫无知。
第二章重点利用通天古木搭配小广场的空间形式,展现早期人类利用巫术祭祀所形成的“无处非中 处处为中”的祭祀氛围。
第三章以教育馆科普人对自然现象认识总结过程,包括四方五行八卦等,通过儒道分化展示两种不同天人关系认知理论,以西周八角祭坛寓意祭天文化开始被皇权所垄断。
第四章转折时期,通过互动体验装置和灯光装置展示了“天人感应”理论,以汉长安时期五帝配祀格局体现祭祀与政权结合的转折。
第五章鼎盛时期,以从大到小的雕塑群,体现君、臣、民阶级分化,以清顺治时期的祭天仪仗队为载体,形成声势浩大的祭天场景展示,作为南门入口景观,象征着祭天仪式成为政治统治工具。
尾声时期以农田试验场以及覆土建筑的农业记录馆体现康熙时期对自然规律客观认识与总结,农业生产由听天由命转变为事在人为的观念。
新纪元时期以灯光展示装置体现出受西方科学观影响形成的现代中国宇宙论,包括太阳系、月球、以及二十八星宿。
市民体育活动区位于天坛连通器的活力压强部分。
自然体验公园
结合崇雩坛遗址,承接传统天道观的演变,以高科技的手段科学客观解释风雨雷电形成的原因,同时设置亲子活动区为市民提供游憩场地,公园主路铺装则利用拆迁废料加深场所记忆感。
利用水坛墙的形式恢复东南外坛墙,意向性复原天坛完整的“天圆地方”格局。重现坛墙,展现出六百年光阴,斗转星移,天坛亘古不变,人们对于天的记忆依旧延续的景象。




设计感悟

1. 天坛“连通器”概念清晰,能平衡城市功能与传统文化;
2. 深度挖掘场地特有的祭天文化,通过对天道观的空间解读展现天坛独特的祭天文化;
3. 空间氛围营造感强,能通过空间叙事,让更多游客了解天道文化变迁;
4. 关注景观文化健康。

设计亮点

1.方案提出了“天坛连通器”的概念,通过“连通器”,平衡与连接城市功能与天坛文化,平衡是核心、联接是目标。总体设计上,西侧承接的天桥艺术中心为历史遗产展示区,南侧是祭天文化展示区,东侧连接的天坛体育中心是市民体育活动区,从西到东呈现的空间结构是从完全封闭的皇家祭天场所到逐渐开放包容的市民聚集中心。
2.以古为今用的物质文化遗产规划、熔古铸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山水相连的景观生态规划、串珠成线的游憩规划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以及城市虹吸的后期规划,带动了天坛内外坛、天坛与周边城区的联系。
3.通过处于“天坛连通器”文化压强部分的神乐署、牺牲所,“天坛连通器”过渡阶段的祭天文化展示区,以及“天坛连通器”活力压强部分的自然体验公园等节点设计,使方案逐步深化并完整,最后打造出“沧海桑田·文化永续”的天坛,让天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载体。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