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景共生“道”法自然——漓江西岸慢行绿道景观规划
Cityscape Symbiosis, the Tao Follows Nature: Landscape Planning of Slow Green Lane on the West Bank of Lijiang River

主创设计:杨然  王利成 徐江凤

设计成员:潘奕霖 颜文涛

指导老师:陈江碧

作品编号:ILIA-S-20208355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绿地系统规划

0
热度:5291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城景共生“道”法自然——漓江西岸慢行绿道景观规划

院校名称: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

指导老师:陈江碧

主创姓名:杨然  王利成 徐江凤

成员姓名:潘奕霖 颜文涛

设计时间:2020-04-06

项目地点:桂林老城区中北部漓江西岸(含洲岛)

项目规模:43.97ha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绿地系统规划

鸟瞰及岛屿设计

本设计以漓江洲岛为绿核
蚂蝗洲
主题定位:休闲
    该岛从民风出发,追寻桂林人的记忆,通过展现桂林人“慢”的生活状态铺开路网,布置整个园区。且内架飘带长桥,如“青罗带”舨竖向起伏于岛内,丰富场地的竖向景观,构筑丰富的视觉景观层次与游览观赏层次。
需求定位:此段居住用地占比最大其次为商业用地,因此其主要人类分析结果为:市内居民与游客。因此除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外更应满足室内居民的一些使用需求,如儿童与老人等。
主要分区:该岛屿依据主题主旨共分为入口广场、中心广场、儿童活动、安静休息、阳光草坪、滨水休闲、密林漫步七个功能分区。
主题定位:生态保育
    该岛从生态修复出发,立足与展现生态之美,采用俞孔坚先生的生态理念,通过展现足下野草之美、展现作物自然状态野生之美来恢复保留生态原始景观打造生态性的园区。且内架飘带长桥,如“青罗带”舨竖向起伏于岛内,丰富场地的竖向景观,构筑丰富的视觉景观层次与游览观赏层次。
    需求定位:此段用地类型主要为商业用地,因此其主要人类分析结果为:市内游客与区域内流动人群。因此其主要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与闲散市民的使用需求。
    主要分区:该岛屿依据主题主旨共分为特色入口、中心广场、迷情花带、湿地保育、曲水流觞、高山流水、农耕风情带七个功能分区。

设计说明

本规划以漓江为媒介,顺应桂林山水融城的城市肌理,在漓江西岸慢行绿道沿线塑造有机生态驳岸,软化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界线,让“山-水-城-洲”有机联动,塑造城市内部与江山对话的生态连接系统,将城市风韵育于景中,城即是景、景即是城。在景中品城市之美,在城中享山水之乐 。
“蓝色系统”:及水系统。规划依托漓江水资源,在尊重自然水循环的前提下,在景观规划中合理利用水元素,改造原有的硬化河岸,建造生态堤岸,根据各河段的生态环境,营造独特的亲水空间,打造富有弹性空间的河道体系,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自然栖息地,保证人们生命健康活动的安全。
“绿色系统”:利用场地垂直空间,根据水文条件与场地高差变化,将河岸设计为上、中、下层空间,分层蓄绿。利用时间季节窗口设计不同类型植物,季节性的种植植物或者作物,可以起到固定土壤、改善生态、提升景观的作用。提倡公众营绿、生境促进,洪水资源化利用铸造滨江岸线韧性生态设施,实现滨水立体生境。
“橙色系统”城市是为人们美好生活营造的空间,针对居民对于社会交往、娱乐休闲等公共空间的需求,在尊重生态原则与场地现状的基础条件上,增设立体空间、实现步行、骑行齐头并进。通过高架桥的建设,联系场地各层社交空间,加强垂直空间上的联系。同时引入城市基因,将城市功能引入江岸节点设计,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为城市居民与游客提供更多与水接触、与历史对话、休闲娱乐特征鲜明滨水社交、活动场所。

设计理念与总平面图

设计理念:
立足场地现状、尊重场地历史,剖析场地更新存在的现状
问题,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带状空间,做好基础服务设施、
生态修复更新、开放共享城市空间资源。构建“蓝、绿、橙”
综合体系。“蓝色系统”:及水系统。“绿色系统”:利用场地垂直空间,根据水文条件与场地高差变化,将河岸设计为上、中、下层空间,分层蓄绿。“橙色系统”城市是为人们美好生活营造的空间,针对居民对于社会交往、娱乐休闲等公共空间的需求,在尊重生态原则与场地现状的基础条件上,增设立体空间、实现步行、骑行齐头并进。通过高架桥的建设,联系场地各层社交空间,加强垂直空间上的联系。
设计愿景:
城市回归绿色——打破滨河绿道与城市生活空间间的固有硬质界限。
河道回归自然——改造大面积急坡护岸的硬质驳岸形式。
市民回归悠境——在绿道中增设休憩、互动等设施,增加绿道的功能。

场地现状

场地位于山水名城桂林,资源丰富但未能有效开发利用本设计针对现状资源,利用桂林半城山水半城江的特性。呼应周边环境,将“道”空间与自然充分融合的同时及进行人文延展。分解提出六大问题,对应六大对策。让景观影响生活,为“目之所及,行之所至,心之所想。”

绿道设计图

绿道规划设计整体避免大改大造、结合现状岸线段落的条件,利用分级护坡,实现弹性构建。打造生态型、复合型、休闲型立体绿道,使原本功能单一、可达性差的绿道发生转变,为场地置入活力。
A:分级护坡+自然滩涂
针对现状地段堤岸不安全、不亲水、不美观的问题,将其改造成为生态梯田,打造会呼吸、可进入、可欣赏的多功能堤岸,实现雨水截留、弹性亲水。保留现状自然滩涂,满足生态功能与市民休闲需求。
B:分层护坡+功能置入
保留场地现状的分层绿道设计,同时置入休憩、娱乐等功能,重塑场地活力,以水岸复兴+加活化通道,促进山-水-城的联动,满足不同活动人群对于场地功能的需求。
C:单一护坡+有机更新
针对现状场地高差大、周围自然环境条件复杂、与叠彩山的保护需求等情况,保留现状场地的坡道设计以及河岸石滩,同时修复历史人文、整合周围资源,活化历史遗迹,打造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城市历史段,展现宋历史文明,走向文明生态修复。
D:分级护坡+优化提升
尊重场地现状环境,分层交通体系,重新构建碧水、绿岸、山城叠错交落的风景廊道,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见乡愁,让漓江与美好城市风貌相逢。
E:直立挡墙+分级护坡
场地在尊重原有直立挡墙的现状历史条件上,将原有直线型河道采用蜿蜒型河道设计,增加河道不同生态空间,同时增设天桥栈道,联系各层空间,并结合无障碍设计,为各类人群提高便利的交通系统。
F:阶级护坡+自然滩涂
本段处于城市商业地区向河滨绿道的过渡段,场地高差相对较小,硬质空间提升为人群提供社交、停留、聚集分流的空间环境,功能先行、生态后入。
绿道整体规划设计遵循弹性理念,生态与功能结合,注重城市、山水共生,以最小的人为干预手段,通过分层设计以及植物修复,实现绿道全线通绿、全线防洪,恢复驳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采用梯级护岸,自然式生态滩涂等手段,结合城市综合治理,净化水质,针对城市因季节水位变化,实现近景、中景、远景的景观层次营造,有景可观、有地可游,将漓江西岸解放桥至虞山桥段打造成为历史人物、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三大风貌区,漓江西岸步移景异,美不胜收。

设计感悟

本设计充分挖掘桂林城市特色,和谐城与景的关系。通过建立“橙、绿、蓝”体系对漓江慢行绿道景观进行了针对性的规划与改造。通过打造弹性堤岸,塑造无界滨江。全面提高绿道功能性与生态性。使城市回归绿色、河道回归自然,市民回归悠境。构建山-水-城-洲联动,城景共生的滨江绿廊。使生活即是景观,景观融入生活。

设计亮点

1.充分结合城市肌理,挖掘城市特色,实现城景互动。
2.建立“橙、绿、蓝”体系,构建城景和谐生活环境 。使城市回归绿色、河道回归自然,市民回归悠境。
3.分段设计,改造提升。“山-水-城-洲”联动。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