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规划·生境康复——基于鄱阳湖候鸟问题的湿地生境恢复策略
Wetland planning·Habitat rehabilitation——Wetland Habitat Restoration Strategy Based on Poyang Lake Migratory Bird Problem

主创设计:卢晓雪

设计成员:郭力瑜 王慧 贾志楠 余婷

指导老师:古新仁/博导

作品编号:ILIA-S-20208340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风景区规划

0
热度:384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湿地规划·生境康复——基于鄱阳湖候鸟问题的湿地生境恢复策略

院校名称: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古新仁/博导

主创姓名:卢晓雪

成员姓名:郭力瑜 王慧 贾志楠 余婷

设计时间:2020-07-15

项目地点:鄱阳湖南矶湿地

项目规模:33300hm2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风景区规划

▲总平面图▲区位分析图

展现了鄱阳湖的地理位置与自然风貌,将堑秋湖的改造过程呈现给大家。

设计说明

人类的衣、食、住、行、玩、劳作都依赖于生态环境,因此生态环境的健康问题至关重要。本案选择的设计地块是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作为我国目前最大面积的淡水湖泊,鄱阳湖整个湖区的湿地面积达到了2697.59km2,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候鸟迁徙至此。作为生态湿地对于周边的整个生态环境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无论是对于气候的调节、周围水源的涵养、本体水质的净化、维持固有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还是调蓄洪水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近些年受全球气候变化、过度捕鱼和无序管理的影响,鄱阳湖枯水期提前,渔民利用“堑秋湖”为竭泽而渔的捕捞法加重鄱阳湖湿地生态退化,鱼和动植物减少,候鸟的食物和水源不断减缩,飞向田间觅食的现象频发,制约到了湿地的生态健康,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严重的财产损失。
  我们在方案设计中从现状入手,对湿地现有的基础动植物进行了全面的调研,通过对各种候鸟的出现时间地点与数量分布的分析,利用鄱阳湖中”堑秋湖“的传统捕鱼模式,通过对堑秋湖的改造,辅以生态廊道、生态坝、人工湿地、人工浮岛、观鸟台以及风力装置的设施,构建南矶湿地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为鱼类及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保护候鸟的栖息地,以缓解湿地退化、”人鸟争食“的生态健康问题,希望为未来动植物生境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详细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项目地点平面图▲历史问题分析▲湿地退化问题分析▲水文分析▲经济分析▲社会分析▲解决思路分析▲湿地剖面图

前期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研与数据处理,将鄱阳湖南矶湿地的水文、经济、人文、动植物问题做了分析。

▲景观生态廊道、观鸟台、人工湿地等策略分析▲风力引导鸟类装置设计▲动植物分布分析▲传统堑秋湖更新策略▲新型堑秋湖分期改造策略▲改造完效果图▲展望

通过装置设计与湿地改造,构建鄱阳湖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为候鸟提供觅食栖息。

▲生态坝、生态浮岛设计▲南矶湿地鸟群分类▲整体鸟瞰图

根据不同季节的湿地情况,进行景观分期规划改造,慢慢推进可持续发展。

设计感悟

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较多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给东方白鹳和白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越冬地。我们更多着眼于候鸟栖息地的构建及湿地生境的修复,通过湿地规划和装置设施,旨在修复湿地生态健康,建立人鸟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廊道系统,本作品从风景园林学者视角思考如何应对生态问题,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设计亮点

尝试将景观生态学、地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学、风景园林学的知识有机的结合,构建可供推广的湿地生态健康修复的风景园林策略,能够弥补当前风景区规划设计相对忽视生态健康问题防治考量的局限,为之提供思路和逻辑支撑。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