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西咸城市化压力下乡野河滩水环境修复与再生
Tracing to the source: restor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countryside beachland water environment under the pressure of Xixian urbanization

主创设计:徐术文

设计成员:陈瑾萱 高培元 王悦 郑思祎

指导老师:徐红蕾

作品编号:ILIA-S-2020815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绿地系统规划

0
热度:949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溯源—西咸城市化压力下乡野河滩水环境修复与再生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徐红蕾

主创姓名:徐术文

成员姓名:陈瑾萱 高培元 王悦 郑思祎

设计时间:2020-06-20

项目地点: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

项目规模:26.58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绿地系统规划

彩平与前期分析

基地背景分析、现状分析和设计方案

设计说明

本案位于渭河咸阳段,近来年在西咸一体化城市扩展的背景下,渭河沿线的自然乡野河滩承受着气候的越发恶劣和城市发展导致的水质污染(劣5类)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压力。渭河咸阳段灾害频发、泥沙淤积严重、河道径流量减少,渭河水质污染严重,富营养化程度较高;原生植被留存不多,绿化层次单一; 现有滨水公共空间设施缺乏; 缺乏文化内涵,滨水公共空间活力不足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全面恢复和重建自然河滩的生态系统服务迫在眉睫。
应对上述问题,本案通过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休闲、水文化五大策略营建集文化广场、湿地保育、乡野综合、密林种植于一体的综合绿色基础设施,实现适应性防洪、雨洪调蓄、废水净化再生、生物多样性修复、多样休闲和艺术化体验等多重服务价值。这五个策略作为一系列适用本地的最佳实践,希望通过黑渭湿地保护修复,逐步恢复黑渭入口昔日湿地景观,为鸟类栖息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不断展示自然的湿地生态文化,恢复与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水文化、水环境,使源远流长、厚重大气的古都文明得以延续。在生态建设中,提供更加综合且符合当地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渭河今后的治理和规划提供参考与借鉴。

设计分析和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

生境营造

设计感悟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乡野自然河滩正承担着被城市化的压力,而绿色基础设施是能够提供综合生态系统服务的多目标系统性工程。本案将生态防洪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栖息地修复技术统筹于河滩空间中,通过景观设计途径实现集洪泛漫滩、海绵湿地、城市公园于一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在城乡绿色发展中的示范案例。

设计亮点

本案通过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休闲、水文化五大策略营建集文化广场、湿地保育、乡野综合、密林种植于一体的综合绿色基础设施,实现适应性防洪、雨洪调蓄、废水净化再生、生物多样性修复、多样休闲和艺术化体验等多重服务价值。
1、水生态,让自然力量做工,协助自然恢复力量。通过在原地形上开槽,形成多个菱形格子组成的阵列,河流冲刷河滩,凭借水的脉络在河床上摆动造型,形成更加宽阔丰富的自然河流地貌,这种不受束缚的自然河滩植物也会孕育出丰富多彩的野花草甸。这样原生态的环境,也成为供大众亲近、了解吧、学习自然的绝佳场地。通过土壤改善、植物净化等方式改善水质,修复和营造水生植物、两栖动物和水禽的繁衍、觅食和庇护场所。
2、水安全,创建季节性河流弹性洪水景观,利用原始地势条件,构建适应不同洪水位的弹性景观,根据不同河岸段设计不同的坡岸,形成对洪水的保护和缓冲带,以防止湿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帮助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3、水休闲 ,回归乡野河滩,重塑田园生活。以水为主线打造自然乡野田园体验区,建设生态农业、垂钓栈台、农家乐美食、原野漫游、四季花田等功能区,成为市民回归土地,体验乡野滩水,追寻田园生活的宜人之所。
4、水环境,污水进化与废水再生。引入渭河、黑河水流,在项目地内形成小型内湖和沼泽地,根据植物特性, 种植大量拥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植物将原直排渭河的雨污水引入污水厂,再对污水厂尾水(劣五类)通过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净化后的再生水可达地表水III-IV类标准,满足公园绿化及农田灌溉,休闲亲水体验及回补河滩生态湿地等功能。人工湿地根据净化规模和目标进行设计,计算后确定以潜流湿地为主、表流湿地为辅的方案,并在流程中布置氧化塘以发挥调蓄缓冲、水体复氧以及向下级湿地均匀布水等功能。
5、水文化,反应于西安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建设古渡码头、湿地教育科普广场、汉唐文化体验广场、湿地植物园等各种文化娱乐空间,激活竖向空间上多种活动的发生,为西咸区域历史文化特色提供独特的诠释和市民接触湿地文化提供契机。
这五个策略作为一系列适用本地的最佳实践,希望通过黑渭湿地保护修复,逐步恢复黑渭入口昔日湿地景观,为鸟类栖息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不断展示自然的湿地生态文化,恢复与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水文化、水环境,使源远流长、厚重大气的古都文明得以延续。在生态建设中,提供更加综合且符合当地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渭河今后的治理和规划提供参考与借鉴。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