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化刚——瑞典斯德哥尔摩难民居住区软隔离景观设计
To soften rigid-Soft isolation landscape design for refugee settlement in Stockholm, Sweden

主创设计:唐安楠

设计成员:梁嘉琳 赵曌 米一恒 元文卓

指导老师:王葆华

作品编号:ILIA-S-20208139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居住区环境设计

6
热度:480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以柔化刚——瑞典斯德哥尔摩难民居住区软隔离景观设计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王葆华

主创姓名:唐安楠

成员姓名:梁嘉琳 赵曌 米一恒 元文卓

设计时间:2020-04-01

项目地点:瑞典斯德哥尔摩难民

项目规模:16000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

设计效果

场地设计预计 1-3 年建立物理栅栏隔离,3-6 年形 成水隔离,6-15 年完善景观设施。首先隔离市民与难民双方,缓解双方的矛盾;再建设景观设施给双方提供和平交流的场所,逐渐形成隔而不离的景观软隔离。为其他被列为禁区的瑞典街区甚至是世界各国提供一个模式参考。

设计说明

难民问题自古有之。近年来由于地区间冲突加剧,种族和宗教矛盾尖锐恐怖主,义势力迅速蔓延等因素的影响,难民问题不断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难民问题,国际社会尚无良策以对。导致难民问题无法解决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难民接受尚未形成合理的模式,已接收的难民没有得到合适的安置,难民与市民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调解,这些因素的存在,制约了国际难民保护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不利于难民问题的永久解决。
    面对亟待解决的欧洲难民危机,本设计充分考虑治安管理、就业辅助、环境优化及文化交融,构建隔而不离的难民收容与治理新方法,缓解当地居民与难民的多种冲突,恢复难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尊感,力图能对完善国际难民接收与安置有所助益。

前期分析

随着欧洲难民问题的不断加剧,愿意接收难民的国家感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力。当前的问题是,尽管难民数量得到管控,但难民危机却已“变身”为“融入危机”并进一步发酵。如何让已在境内的、符合条件的难民顺利、有效地融入当地社会是困扰瑞典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首要难题。

问题分析与初步策略

瑞典斯德哥尔摩难民问题十分复杂,经过我们的梳理后认为主要有:市民与难民冲突大、难民就业难、文化融合慢和环境接纳小等方面。
但是根据深层的剖析,难民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他们缺少精神引导,缺少归属感、认同感和自尊感。难民与市民之间由于文化不融合、语言不通等原因。
要想解决难民与市民的冲突,首要任务是让难民产生对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空间上设计隔离场所,让难民和市民保持和谐的社交距离。

设计策略

我们希望在难民街区和周围街区的边界设计,打破难民与市民之间无形的墙,解决难民就业、语言交流、文化碰撞等问题,促使难民与特殊环境为友,打造符合使用者经验的环境,唤起使用者脑中的意象片段,就算是第一次来到场所,熟悉的意向仍然能够使人获得归属感。让难民将林科比当成自己的家,融化难民与市民之间的坚冰,为其他被难民问题困扰的国家和地区提出一种参考模式,从根本解决难民问题这块硬骨头。

设计感悟

此作品以难民在异国他乡的安置与生活为出发点,调和难民与市民日趋紧张的矛盾关系,为世界难民接纳国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柔软的、灵活的方案设计,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实时性、迫切性。
    图纸表达能力强,色彩新颖,图面效果丰富,很好的贴合难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状态。图纸逻辑思维合理通顺,提供了良好的观看体验。

设计亮点

此作品概念新颖,立意突出,很好的为世界各国难民接收国的现状带来了可行解决方案;
图面丰富,观看效果好,排版前后具有联系,将难民的生活与图纸设计相关联。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