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独居——东非沙漠蝗虫治理的可持续景观手段
Keeping the solitary status of desert locusts—A sustainable landscape approach for desert locust control in East Africa

主创设计:罗甲

设计成员:沈竺莉 徐紫璇 黄玲娇

指导老师:翟俊 付晓渝

作品编号:ILIA-S-20207965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绿地系统规划

4
热度:4159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保持独居——东非沙漠蝗虫治理的可持续景观手段

院校名称: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翟俊 付晓渝

主创姓名:罗甲

成员姓名:沈竺莉 徐紫璇 黄玲娇

设计时间:2020-08-13

项目地点:厄立特里亚 北红海区

项目规模:32168平方千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绿地系统规划

鸟瞰及效果图

场地的整体鸟瞰效果和局部节点效果图

设计说明

项目在厄立特里亚的北红海区,位于红海沿岸,与苏丹相邻,该地区植被稀疏,土地荒漠化严重,降雨不稳定,西侧有明显的坡度变化,东临红海,易造成短期植被疯长,是非常典型的容易爆发蝗灾的地区。从90年代起,不间断爆发沙漠蝗虫危机。根据厄立特里亚政府的调查,北部红海地区约400公顷的土地已经面临严重的沙漠蝗虫入侵。而随着主要农作物季节的临近,蝗虫入侵有可能使这一数字进一步提高。针对这次蝗灾,粮农组织以及当地政府已经积极开展一系列应对和预防措施来遏制沙漠蝗虫的蔓延,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够彻底解决蝗灾。因此如何通过采取一种持续发展的手段来遏制蝗虫的爆发至关重要,该项目将以北红海区为实践试点,旨在通过调查研究建立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格局策略以减轻蝗虫危机的损失程度。基于对蝗虫爆发原因的分析,以及景观结构对于蝗虫分布的影响,该项目提出一项提案:结合北红海区的土地利用现状以及自然生态条件,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加强破碎化的绿地的连接性,以抑制沙漠蝗虫从独居进化到群居,避免其大范围爆发,形成控制沙漠蝗虫群聚的景观格局结构,来维持北红海区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通过在景观层面和空间层面进行设计干预,分为大中小三个尺度,从格局到廊道再到斑块,提高场地景观连接度,以解决当地的蝗灾问题,同时改进当地生态环境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和生产力,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前期分析及平面生成

从全球的角度对蝗灾进行一个分析,最后聚焦到设计场地,并介绍了场地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生态和经济问题,由问题导向设计的生成。

策略生成图

通过前期问题和资料的搜寻,提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和具体设计手段。

详细节点设计图

从中尺度以及小尺度对设计进行转换,同时落实到具体形态的设计。

设计感悟

这项提案旨在为广泛受到沙漠蝗虫危害的地区提供一个转变的机会,即通过景观的框架来应对生态和粮食安全问题,提出减少沙漠蝗虫灾害的弹性方案。在这项提案中,人类通过合理组织农业生产的模式来减少蝗灾威胁,实现从治理蝗灾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的复合型效益。

设计亮点

方案通过对蝗虫生长习性的深入研究分析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防止沙漠蝗虫聚集进而成为群居物种的三个不同尺度的关键策略:

策略1:格局尺度——构建整体的预防蝗虫群聚的景观格局
通过以福尔曼提出的景观生态格局为理论基础,以及基于北红海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差异以及土壤含水量,利用GIS叠加分析法构建了景观廊道生成的最小成本路径,绿色廊道连接了北红海区大量的破碎化的绿色空间,最终形成能够促进蝗虫分散的景观格局。

策略2:廊道尺度——构建可蔓延的景观廊道
在利用GIS构建的北红海区的防蝗廊道网络中选择了交通、滨海、河流和生产廊道四种典型的生态廊道,以展示对抗沙漠蝗虫进化为群居物种的干预措施。

策略3:斑块尺度——构建可调控的景观斑块模块
基于整体的景观格局与廊道,提取选取农田、道路、郊区和河流四种不同的典型斑块进行设计,将乡土作物以及一些非沙漠蝗虫食物的植物进行混合种植,并为其提供特殊种植装置、集水装置,以及设置生物陷阱,以构建四种类型的“弹性斑块”。从而改善场地微环境,减少植被突然爆发增长的情况;提高分形维数,减少蝗虫聚集,并提高当地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从治理蝗灾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的复合型效益。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