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汇几里——微观视角下TOD理论的石桥街道公共空间改造
The light converges for miles ——Re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ace in Shiqiao Street under the micro Transit-Oriented-Developed theory

主创设计:汤素素

设计成员:吴京婷  王雅君 郑玮佳 陈思凡

指导老师:吴晓华

作品编号:ILIA-S-2020792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乡公共空间

0
热度:5412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光汇几里——微观视角下TOD理论的石桥街道公共空间改造

院校名称: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吴晓华

主创姓名:汤素素

成员姓名:吴京婷  王雅君 郑玮佳 陈思凡

设计时间:2020-08-10

项目地点:杭州市下城区

项目规模:0.15km²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乡公共空间

设计理论及鸟瞰图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从问题和目标两个角度出发,根据调研对现状进行梳理时,发现其矛盾主要在于传统公共空间沦为“羞涩”空间,公共活动和场所被分割,空间语言纷杂,从而导致外来务工人员的潜在性抵触以及当地居民精神的对抗,人群内心受到的阻碍,也进一步阻断了人们的交流与融合。
    因此我们通过对最不被重视但具有非凡潜力和美感的传统公共空间的深刻反思,想要将真善美之光汇聚在温暖的景观空间中,因此以“光”为出发点,提出以Release(释放)、Rouse(唤醒)、Resonance(共鸣)和Rebirth(重生)为主的“4R”策略,利用五大移动装置(光谱、光圈、光束、光影和光源),选取四大核心场景(星辰大道、市井通廊、微光森林和逐光记忆),通过一种微观TOD模式(公共绿地系统、综合慢行线路、环形定制巴士的交通系统)的串联,创造“5+4+1>10”的城市光学反应,试图向这一类公共空间注入活力与色彩,使得场地和人群都能剥离孤独感、化解新旧隔阂、创建沟通链接并修复文化记忆。

项目前期分析

设计思路及和策略

节点设计及沿线装置设计

设计感悟

项目聚焦城市健康生活,直击当下城市街道公共空间呆板、社区人情淡漠的痛点,赋予场地持久的生机。在杭城TOD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出“微观TOD模式”,通过社区综合交通系统的打造,倡导人们在城市中绿色、健康、温暖出行;设计语言上,通过“五装置四节点一模式”实现“5+4+1>10”的目标,推进街道空间的健康变革,引领城市健康生活。

设计亮点

本项目基于杭州基建大爆发时代思考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之间当下的亲密关系。我们的主要设计亮点也是本项目最大的挑战,要求我们思考如何转变城市公共空间中人群融合时内心潜在性抵触?如何克服城市传统公共空间沦为“羞涩”空间?如何保护基建时代尘土飞扬里的我们?
    为了使得设计更具有实际性,我们将政策融入对场地思考中,积极响应杭州健康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将设计愿景聚焦于城市健康生活,并提出了“5+4+1>10”的城市光学反应系统。
1.城市光学反应系统——光的疗愈  
    场地着重打造四个主节点,使温暖的景观散布在城市街头巷尾,吸引城市中更多的温暖发散点——“光点”(即人)得以在空间汇聚。
2.城市光学反应系统——光的故事
    通过五种能够通过景观互动释放城市压力的装置补充城市中线型街道空间人群活动的多样性,增加城市空间的活力度。
3.城市光学反应系统——光的轨迹
    在杭城TOD建设中,我们将“微观TOD模式”付诸石桥街道公共空间中,从三大层面公共绿地系统、综合慢行线路、综合交通系统出发,在高架周边公共绿地系统实施空间界面活化改造、景观雾化降尘设计及景观亮化改造,将周边居民上下班快速通勤线路与休闲慢行线路进行区分,线路结合公共绿地系统将温暖的主节点与暖心互动装置作为人群活动点,综合交通系统合理规划公交站点、出租车临时停靠点、共享单车停放点,同时增加场地特定时间段的定制巴士游线,串联场地中的三大区商业休闲区、创业园区、居住区,倡导绿色、健康、温暖出行。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