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常升起——唤醒知青记忆的山村空间重构
The Sun Also Rises --- The Reconstruction of Mountain Village Space to awaken the memory of the educated youth

主创设计:杜泽琰

设计成员:杜泽琰

作品编号:ILIA-S-20196616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旅游区规划

6
热度:2682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太阳照常升起——唤醒知青记忆的山村空间重构

主创姓名:杜泽琰

成员姓名:杜泽琰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旅游区规划

图注:知青文化村:西河村平面图
说明:知青文化村整体布局以两环一带(一环:居住区景观,二环:田园景观;一带:滨水景观带)主要分区有:游客集散接待区、居民生活区、民宿客栈区、休闲娱乐区、农业生产与观光区、农业采摘、农产品加工体验售卖、山村景观长廊。

设计说明

唤醒山西榆次杜家山知青历史文化背景,探索山村空间重构,强调人与生态和谐,构建美丽乡村,实行乡村振兴策略。时间的更迭,曾在峥嵘岁月中闪耀的知青村已被尘封,隐于大山的绿荫下,而如今的乡村振兴正是唤醒知青记忆的际遇。知青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他也是一代老知青情感的寄托,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农村建设中的知青精神。通过规划设计,老房子既是历史,知青记忆保存遗址中;将知青精神与文化带入到杜家山津水河沿途以及下游西河村中去。打造基于黄土知青记忆的生态环境治理、油松林保护区、知青村遗址、西河村田园综合体、旅游规划。将规划地分为两核心、四复兴、一联动。建立农业产售、农业旅游、知青文化旅游、科研学习等为一体,实现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图注:展板1 
说明:设计灵感来源于《旧约》: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山西榆次杜家山曾是中国知青第一村,时光变迁,知青返城,村民搬迁,至上世纪末知青记忆就尘封在杜家山中。一代知青精神带领农村发展,在如今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浪潮中,作为当代知识青年,有必要唤醒知青记忆来探索山村空间重构。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采用与村民合作设计的形式,我们教会村民各种建造技能,村民告知我们更多地人文,不仅是处理人文与自然的空间关系,最终更是实现人文生态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图注:展板2 
说明:唤醒山西榆次杜家山知青历史文化背景,探索山村空间重构,强调人与生态和谐,构建美丽乡村,实行乡村振兴策略。时间的更迭,曾在峥嵘岁月中闪耀的知青村已被尘封,隐于大山的绿荫下,而如今的乡村振兴正是唤醒知青记忆的际遇。知青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他也是一代老知青情感的寄托,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农村建设中的知青精神。通过规划设计,老房子既是历史,知青记忆保存遗址中;将知青精神与文化带入到杜家山津水河沿途以及下游西河村中去。打造基于黄土知青记忆的生态环境治理、油松林保护区、知青村遗址、西河村田园综合体、旅游规划。将规划地分为两核心、四复兴、一联动。建立农业产售、农业旅游、知青文化旅游、科研学习等为一体,实现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图注:区位分析、客源分析、地形分析
说明:区位分析:规划地块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西河村与杜家山,以及两村间的津水河沿途景观。涉及到生态环境治理、油松林保护区、知青村遗址、西河村田园综合体、旅游规划等规划设计方面。客源分析:一级客源(以山西晋中市、太原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为主体客源市场,辐射其他周边城市);二级客源(以北京、西安、郑州、济南等为主体市场,辐射华北平原、环渤海、陕北以及西北地区等客源市场);三级客源(以二级客源带动上海、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吸引更多客源市场)。地形分析:规划地块西河村位于黄土高原地带,黄土山体,水土流失问题;杜家山以及沿途为石山山体,山体滑坡问题。整体海拔1125-1613m,多山沟,,降水汇集津水河,西河村段为下游,水体量充足,沿途有三处石水坝,一处隋朝石窟。

图注:历史、现状、未来
说明:水域与生态(原有水域环境生态良好,人为活动痕迹少;目前面临问题,水域减小,人为建坝断水,出现季节性断流情况,鸟类栖息减少;解决方案,滨河筑堰,一定程度上保持水域面积,缓解规划所需造景水域,配合景观设施,创建以保护生态为主的滨水景观);人群与基地关系(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将青春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目前杜家山处于荒村,仅有老知青以及少量骑行爱好者前来参观知青旧址;未来规划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结合乡村振兴发展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业);田园景观(上世纪在知青带领下农业学习大寨,修大寨田,以科学种植飞速提高粮食产量;目前由于人口的迁移仅剩黄土梯田,散落种植小杂粮;未来方向设定为五谷果园即为景观,增加农业采摘,秸秆艺术节,知青文化表演等一系列基于生态农业的文旅项目);人口变化(早期多为各个年龄阶段的农民:老、青、幼,随着时代发展,大多数村民搬离原有村落,去往更好条件的住所,村中仅留少数老人,在未来乡村振兴中,招领投资者与服务者,各形式旅游亮点吸引各类游客,增加游客量)。

图注:资源整合分析
说明:围绕人、文、地、景、产。结合原居民与后续人流量需求,培育乡村振兴意识;乡村传统文化秩序、商品经济等冲击、使得重建生产力,人文更新、秩序更新;地理位置优越,地性资源气条件良好,使得山村魅力保育发扬;生态环境与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重构,使得生活环境永续发展;乡村经济集体经营,根据各项资源创造重生,推动第二产业发展(文创包装、体验项目、线上线下产业链)。

图注:总规划平面图
说明:“2+1+4”乡村振兴战略:两大核心(知青文化西河村、知青遗址杜家山)一带一路(山水景观带、乡村致富路);四项复兴(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复兴、乡村产业复兴、乡村建筑复兴)。知青文化西河村:游客集散接待区(停车场、购物、饮食、电车单车租赁、游客集散、临时休息);村民生活区(原住宅建筑空间重构、窑洞与新兴夯土建筑结合、村民集会、日需采购、污水处理、商铺);民宿客栈区(村内、农田、滨水、山坡、林区、知青主题窑洞);休闲娱乐区(文化广场、农家乐、民俗表演、大自然剧场、科普教育、露营);农业生产区(五谷农田、田园乐购、共享田园、大棚蔬果、育苗基地、秸秆艺术雕塑、晒谷场);农业体验采摘区(果园采摘、认领果树、线上线下私人订制);农产品2.0(包装销售、制作流程体验)知青遗址杜家山:知青遗址窑洞、食堂、教室;知青上山下乡纪念碑、知青广场、知青博物馆、知青油松林保护区、松树研究科普育苗基地……景观长廊:滨水景观节点、野花坡、沙棘路、木栈道、景观台、登山步道……

图注:知青记忆:劳作
说明:蔡立坚:北京知青蔡立坚,上山下乡先驱者,1966年只身返往杜家山,以自己的坚毅果敢的牺牲精神和建设国家的责任意识,象无数不同时代的先锋勇士一样, 为中国青年树立了一座丰碑。修大寨田:1963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伟大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掀起了群众性的农业学大寨高潮。知青居住区:知青们自己动手建起了食宿舍,平整了空地。石窑上中间雕刻有五角星,两侧刻写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标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68年杜家山:山西省榆次县最边远的杜家山,当时全村总共只有5户17口人。因为穷,年轻人都远离了家乡,最年轻强壮的男劳力都已经快五十岁了,村里一片荒凉。开荒砍树修田: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人们砍伐树木,来获得更多可耕地导致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田间劳作:劳动是严酷的,但是能把人锻炼出钢铁的意志。从而使这些知青在以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图虚荣、不谈名利、严于律己、奋力拼搏,有了坚实的无价的精神财富。解放牌卡车:1968年底知青响应毛主席号召大下乡时,大部分是坐卡车的。卡车带着知青从城市车辆驶入旷野,一片早春荒凉,全身心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去。

图注:知青记忆:文娱
说明:知青学习:在农忙之余的下乡知青仍不忘学习,知青时代精神摡括起来就是,为国分忧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执着进取精神,无怨无悔精神。绿色情缘:50年前大家提出植树造林、绿化太行。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酷的政治考验中,6000多亩的险峻山坡上,种下了165万株小油松,形成了目前全国最大种植面积、完全由插队知青营造的公益松林。杜家山小学:一小块黑板是当年是知青为村里的孩子建的教室,也是思想宣传阵地,教育永远站在第一线。老队长讲解杜家山:1968年夏杜家山老队长给蔡立坚及陆续上山的北京知青介绍杜家山的情况。蔡立坚在那山沟里一呆就是十多年。石磨:石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粮食加工机械方面的一大发明。石磨的使用至少应在二千年以前,但长期以来,关于它的起源历史问题却一直未曾被人们所认识。忆苦思甜:知青听农民“忆苦思甜”:三年困难时期才是苦,吃不饱饭半夜饿醒,还组织到野外挖野菜,大街上讨饭者抢食。文娱活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乡村娱乐生活,场地设备简陋,紧跟政治形势,这种深深烙上时代印记的“文艺”活动表演形式有“独唱”、“三句半”、“快板”、“集体舞”、“朗诵”等等。共同学习:1968年夏蔡立坚与杜家山的老乡学习毛著,一起走过的艰苦岁月、为村民打开外部世界那扇窗。

图注:建筑空间重构
说明:窑洞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人类居住形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基于适宜居住的层面,在现状农村建筑发展中,必须保留其科学实用,取之已然,易于人类生存的科学理念。利用地形的起伏巧妙地联合各层关系,在空间上整合以往杂乱无序,重构空间,最大力度的发挥其生态优势,在土地利用,排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问题上下功夫。同时为了迎合乡村日常生活以及游客需求,我们增加山西本土建筑形式以及新型夯土建筑。设计过程协同村民共同进行,满足各项需求

图注:生态治理分析
说明:山村以及旅游规划区域生态治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生活设施与环境关系,可持续发展等等为核心解决各种规划问题:交通与环境问题:山地现有道路为山林护林消防道,多处有水土流失,山体滑坡问题,结合生态提出解决方案:生态鱼鳞坑:鱼鳞坑是在被冲沟切割破碎的坡面上,坡度一般在15°~45°之间,或作为陡坡地(45°)植树造林的整地工程。由于不便于修筑水平的截水沟,于是采取挖坑的方式分散拦截坡面径流,控制水土流失。挖坑取出的土,在坑的下方培成半圆的埂,以增加蓄水量。在坡面上坑的布置上下相间,排列成鱼鳞状,故名鱼鳞坑。它也是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整地工程。鱼鳞坑的布置及规格应根据当地降雨量、地形、土质和植树造林要求而定。一般鱼鳞坑间的水平距离(坑距)为1.5~3.0m(约2倍坑的直径),上下两排坑的斜坡距离(排距)为3~5m。坑深度约0.4m,土埂中间部位填高约0.2~0.3m,内坡1∶0.5,外坡1∶1,坑埂半圆内径约1~1.5m,埂顶中间应高于两头。每坑内栽植1棵树。鱼鳞坑在拦蓄过程中分两种不同的状态:(1)当降雨强度小、历时短时,由于单位面积来水小,鱼鳞坑不可能漫溢。因此起到了分段、分片切断并拦蓄径流的作用。2)当降雨强度大、历时长时,由于单位面积来水大,鱼鳞坑就会发生漫溢。但因为鱼鳞坑的埂中间高两边低,这样一来就保证了径流在坡面上往下流动时不是直线和沿着一个方向的,因而避免了径流集中,坡面径流受到了行行列列鱼鳞坑的节节调节,就使径流的冲刷能力减弱。假若遇到超设计标准降雨时,或者按植树造林要求,鱼鳞坑布置过稀,坑内蓄水容量不足时,不光鱼鳞坑要发生漫溢,最下一排鱼鳞坑的上沿土坡由于径流量大容易被冲蚀,因此必须限制该处的流速要小于土壤不冲流速。在河道以及滨水环境治理上,采取自然式护坡,保持其原有形态,减少外界的破坏,去除原有石坝,防止出现断流情况,在滨水景观节点采用筑堰蓄水,山谷,无论是由于地壳运动所形成的,还是由于雨水或洪水冲刷所形成的,都属于“湿地”的一种。所谓“湿地”,是指地球表面的一类地貌。这类地貌不是常年被水覆盖,或只是局部有水;如沼泽、河滩、湖滩、海滩、山谷等。 “湿地”的实质,是其在一定的时间内被水漫淹过、或浸泡过。因此,“湿地”极有希望经改造,被转而发挥出蓄水的功能。较为常见的范例,就是海滩上晒制海盐。在海滩上筑起矮堰,利用海水涨潮之际,把海水留住;然后经反复日晒,去除所留下的海水中的水分而得盐。利用山谷来蓄水的原理,可以通过常见的“梯田”来加以说明:大家知道,人们在有一定坡度的山地上种田的时候,为了水土保持和耕作方便,往往把那些田修成“梯田”。 “梯田”的“基础”,是人工垒成的一道石堰或土堰,其高度一般不超过两米。这道矮堰阻止了泥土和水顺坡向山谷间流失的趋势,使坡地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平地”的模样,也使各类农活操作变得方便和高效。而人们远远望去,一层又一层如此被矮堰围起来的坡田,犹如阶梯一般,所以有“梯田”之称。在村内污水治理方面,依靠地形联通排水口至田园三级污水处理池,沉淀物作为肥料,净化水排入河中,实现水循环。

图注:知青遗址杜家山鸟瞰、西河村侧剖效果图
说明:知青遗址村以保留建筑与知青生活痕迹,作为旅游景点,知青文化情怀;以知青上山下乡纪念碑为中心,建造纪念广场(小规模,建材多为本土,就地取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体现知青元素)四周延伸知青栈道、红色文化路、林间栈道、知青林、观景台,满足文旅游客各项需求。西河村整体处于较为平坦区,南北有山坡,西北为黄土高原,有津水河下游流经。

图注:归乡田园模式结构
说明:模式为线上线下两部分,线下实地分为村民、游客两大部分,村民提供生产与服务,游客群体范围包括:老知青、团建、亲朋、学生、艺术家等等,能够提供:文化学习、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住宿娱乐一体、写生采风、文学艺术创作、等等。线上以app与公众号形式,由村民与投资者运营管理后台市场开发与宣传,使用者可通过网络预订各项需求(有机农场、吃喝住宿、公益林,产品售卖)

图注:五谷农田模式结构
说明:基于当代人们对五谷概念的淡忘,出现五谷不分现象,同时依托乡村旅游这一结缔,开发出一条以五谷为主体的乡村农田体验模式:将农产品种植、管理、收获、加工、售卖与体验相结合,延伸出第二产业,由第一产业联动第二产业进行。项目有:农田片化承包,农作民俗表演与体验、五谷艺术节、秸秆创作、农作物加工作坊观光与体验等。

图注:新型夯土建筑效果图与立面图
说明: 传统夯土建筑是一种绿色建筑,本土建筑是一种绿色建筑。在我们看来,本土建筑何时成为落后和低层建筑的代名词?事实上,作为一种传统建筑材料,现代新夯土墙与其他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相比,该墙还有一个无可比拟的特点和优势,即通过在生土的原材料中添加不同颜色的土壤或颜料,分层夯实可以实现各种分层效果,夯土的表面纹理也可以通过改变模板的表面纹理来影响,混合的土壤材料中还可以添加瓷砖、砖块、卵石、片石和纤维材料,以增加外墙的纹理效果。

图注:景观构筑物效果图与分析图
说明:构筑物主要有生态景观台、乡村农业构筑物、生态树屋兼鸟类栖息作用。

图注:知青林道效果图
说明:知青林作为保护区,增加了休闲与科普意义,同时增添知青文化元素,能够使人们更贴近自然,融进自然,通过设计来寻求一种生态和谐美。

设计感悟

设计灵感来源于《旧约》: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山西榆次杜家山曾是中国知青第一村,时光变迁,知青返城,村民搬迁,至上世纪末知青记忆就尘封在杜家山中。一代知青精神带领农村发展,在如今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浪潮中,作为当代知识青年,有必要唤醒知青记忆来探索山村空间重构。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采用与村民合作设计的形式,我们教会村民各种建造技能,村民告知我们更多地人文,不仅是处理人文与自然的空间关系,最终更是实现人文生态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