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土——重建生态系统的基石
PRODUCING SOIL--- THE BEDROCK FOR RECONSTUCTI

设计成员:无

作品编号:ILIA-S-20142261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公园与花园设计

0
热度:729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造土——重建生态系统的基石

成员姓名: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公园与花园设计

图片属性:图1总体概况
图片描述:场地土壤瘠薄,盐滩裸地,寸草不生,被称为“绿色植物禁区”。因此设计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供植物生产适宜的土壤,开启自然过程。

设计说明

造土公园,作为对场地现状作出积极反应的新型公园,为被称为“绿色植物禁区”的天津滨海地区提供生态系统的原始积累——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本设计从改造盐碱化度极高的土壤开始重建生态系统,重建周围动植物的关系,重建海岸与海的关系,重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让城市回归自然。

造土——三种废弃物的混合
    天津滨海地区存在的三大固体废弃物:粉煤灰、碱渣土、海湾泥,让它们重新进入生态循环。海湾泥、粉煤灰和碱渣土按3:1:1的比例进入D池混合池,数次淋洗后经过导管运到场地中的土坑中进行后续的排、洗盐操作。

创造性的洗盐设施
    盐碱化度高的土壤的治理离不开水,“盐随水来,盐随水去”。在场地中收集雨水,充分利用雨水降低土壤盐碱化度。
    时间、产出土量和盐碱化度是土堆的三个变量,通过实验找到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海边的多样化种植和周围地区的土量需求做好准备。

水系规划
    天津是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是典型的北方气候,降水年际分布不均。场地所在的塘沽一年中最大的降水量出现在7月,可达178mm,而在1月份只有3mm。因此,需要设计雨水收集设施满足降水较少月份的淋洗盐分的需要。

海岸——对潮汐的反映
    场地边缘是海岸,设计有高差的海边步道创造丰富的游船甲板(步道)体验。

海之楔——艺术兼具游憩
    海之楔以水草为设计原型,在空间上整合了造土公园和海边步道花园,长长的坡道将海和观海亭相连,浑然一体。

图片属性:总体概况
图片描述:天津滨海地区退海成陆只有500-700年,成陆和垦殖年代短,本地区在开发之前是一片淤泥质盐碱土滩涂也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水田式的卤化地(晒盐场),卤化池在海涂上或是海沼上建成,由于长期盛海水制盐以致土壤表层沉积大量盐分,含盐量达0.7%(海水含盐量的一倍),达渤海岸含盐量之最,因此这里土壤瘠薄,盐滩裸地,寸草不生,被称为“绿色植物禁区”。因此设计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何提供植物生产适宜的土壤,开启自然过程。

图片属性:图1总体概况
图片描述:场地土壤瘠薄,盐滩裸地,寸草不生,被称为“绿色植物禁区”。因此设计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何提供植物生产适宜的土壤,开启自然过程。

图片属性:图2现状
图片描述:生物匮乏的潮间带,一望无际令人绝望的晒盐田,几近荒废的场地,这一切都促使设计师从场地的源头思考。

图片属性:图3分析
图片描述:正是由于土壤的高矿化度引起了一系列的诸如植物匮乏、海岸侵蚀、水体污染生态问题进而引发社会问题,土壤是问题的本源,也是设计的本源——从土壤开始。

图片属性:图4总平面图
图片描述:设计整合造土公园、步道公园和水生公园,相辅相成。

图片属性:图5混合池
图片描述:天津滨海地区存在的三大固体废弃物:粉煤灰、碱渣土、海湾泥。这些废弃物既占用土地,且对环境产生污染。何不让这些废弃物重新进入生态循环?
    

图片属性:图6造土
图片描述:创造性的排盐单元,让落入场地的雨水服务于单元所涉及的部分。

图片属性:图7乔木配置和产土量
图片描述:多样的乔木配置形成主题种植带,活跃场地色彩,同时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时间、产出土量和盐碱化度是土堆的三个变量,通过控制一个变量,得出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海边的多样化种植和周围地区的土量需求做好准备。

图片属性:图8场地与城市
图片描述:场地中经过淋洗后和熟化后的盐碱化程度低并肥力增高的土壤作为客土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城市中,在未来成为城市回归自然的基石。

图片属性:图9场地水系
图片描述:天津是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是典型的北方气候,降水年际分布不均。因此,需要设计雨水收集设施满足降水较少月份的淋洗盐分的需要。生态明沟里收集了场地的部分雨水,这些地面雨水一分部汇入雨水处理池,经过一系列的净化处理达到游泳水的要求。

图片属性:图10岸与潮
图片描述:场地边缘是海岸。天津近海的潮汐以半日潮为主(每日涨落两次)。 图示是7月30日一天的潮位图,截取4.5m(一年中最高潮位。红色预警潮位更是高达4.9m,38年一遇)、4.0m、3.5m、2.0m的潮位为设计有高差的海边步道提供依据,作为对大海的脉搏——潮汐的反应。

图片属性:图11驳岸设计
图片描述:驳岸设计的灵感来自于丰富的游船甲板(步道)体验,步道围合形成种植池,此时土壤已是经过淋洗后的人工土壤,可以种植多样化的植物了。在种植池外,两种重要生物种群:大米草和牡蛎,它们能为场地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图片属性:图12海之楔
图片描述:海之楔以水草为设计原型,在空间上整合了造土公园和海边步道花园,长长的坡道将海和观海亭相连,浑然一体。

图片属性:图13观海
图片描述:海之楔是俯瞰场地多样化种植色彩的理想位置亦是场地中观日出体验的最佳之地。

图片属性:图14场地中
图片描述:众多的土壤处理基本单元在熟化土壤的过程中生长出多种先锋植物,甬道中同时柔和生态明沟和多样化乔木配置,成为一块上乘休闲空间。

图片属性:图15海岸
图片描述:为对应潮汐设计了有高差的步道,形式来源于游船甲板的体验。步道围合的种植池可满足多样化的种植需求。

图片属性:图16近海
图片描述:在近海,集合了牡蛎养殖、海鸟栖息、多样娱乐活动,人们在这里感受海洋,感受自然。

图片属性:图17鸟瞰
图片描述:设计后的鸟瞰图。

图片属性:图2现状
图片描述:生物匮乏的潮间带,一望无际令人绝望的晒盐田,几近荒废的场地,这一切都促使设计师从场地的源头思考。

图片属性:图3分析
图片描述:正是由于土壤的高矿化度引起了一系列的诸如植物匮乏、海岸侵蚀、水体污染生态问题进而引发社会问题,土壤是问题的本源,也是设计的本源——从土壤开始。

图片属性:图4总平面图
图片描述:设计整合造土公园、步道公园和水生公园,相辅相成。

图片属性:图5混合池
图片描述:天津滨海地区存在的三大固体废弃物:粉煤灰、碱渣土、海湾泥。这些废弃物既占用土地,且对环境产生污染。何不让这些废弃物重新进入生态循环?

图片属性:图6造土
图片描述:创造性的排盐单元,让落入场地的雨水服务于单元所涉及的部分。

图片属性:图7乔木配置和产土量
图片描述:多样的乔木配置形成主题种植带,活跃场地色彩,同时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时间、产出土量和盐碱化度是土堆的三个变量,通过控制一个变量,得出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海边的多样化种植和周围地区的土量需求做好准备。

图片属性:图8场地与城市
图片描述:场地中经过淋洗后和熟化后的盐碱化程度低并肥力增高的土壤作为客土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城市中,在未来成为城市回归自然的基石。

图片属性:图9场地水系
图片描述:天津是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是典型的北方气候,降水年际分布不均。因此,需要设计雨水收集设施满足降水较少月份的淋洗盐分的需要。生态明沟里收集了场地的部分雨水,这些地面雨水一分部汇入雨水处理池,经过一系列的净化处理达到游泳水的要求。

图片属性:图10岸与潮
图片描述:场地边缘是海岸。天津近海的潮汐以半日潮为主(每日涨落两次)。 图示是7月30日一天的潮位图,截取4.5m(一年中最高潮位。红色预警潮位更是高达4.9m,38年一遇)、4.0m、3.5m、2.0m的潮位为设计有高差的海边步道提供依据,作为对大海的脉搏——潮汐的反应。

图片属性:图11驳岸设计
图片描述:驳岸设计的灵感来自于丰富的游船甲板(步道)体验,步道围合形成种植池,此时土壤已是经过淋洗后的人工土壤,可以种植多样化的植物了。在种植池外,两种重要生物种群:大米草和牡蛎,它们能为场地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图片属性:图12海之楔
图片描述:海之楔以水草为设计原型,在空间上整合了造土公园和海边步道花园,长长的坡道将海和观海亭相连,浑然一体。

图片属性:图13观海
图片描述:海之楔是俯瞰场地多样化种植色彩的理想位置亦是场地中观日出体验的最佳之地。

图片属性:图14场地中
图片描述:众多的土壤处理基本单元在熟化土壤的过程中生长出多种先锋植物,甬道中同时柔和生态明沟和多样化乔木配置,成为一块上乘休闲空间。

图片属性:图15海岸
图片描述:为对应潮汐设计了有高差的步道,灵感来源于游船甲板的体验。步道围合的种植池可满足多样化的种植需求。

图片属性:图16近海
图片描述:在近海,集合了牡蛎养殖、海鸟栖息、多样娱乐活动,人们在这里感受海洋,感受自然。

图片属性:图17鸟瞰
图片描述:设计后的鸟瞰图。

设计感悟

做竞赛之前去过场地所在的滨海新区一次,作为课程《盐碱地绿化》的一部分观摩了盐碱地绿化试验场地,学习到不少盐碱地治理的基础知识。实际上,当时我们去的地方属滨海新区的城区部分,相对于更靠海边的地带,土壤盐碱化度较轻,因此感受不到与市区有丝毫的异样,道路绿化照样多样且繁茂。而此次竞赛的场地紧邻海边,潮间带之上,盐田之上。由于土壤盐碱化度太高,土地寸草不生,面对一望无际的盐田,顿生凄凉之感,甚至绝望,为这土地感到绝望。这真是大城市的“戈壁”啊!想不到在高度发展的大城市中竟存在“戈壁”!
    带着这样不可思议感叹,我独立完成了此次设计竞赛 ,可是,不能如释重负,而是重负才上肩头!我愈发感受到城市中存在的人地关系危机还甚多,并且日益突出,这事关城市居民的生存和福祉,写到这里,我想起已逝的佐佐木英夫先生的那对于学科的精辟论断:“要么致力于人居环境的改善这一重要领域,要么就做些装点门面的皮毛琐事!”作为未来的景观设计师,义无反顾地,选择走前者所指引的道路。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