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藕水土,活化山河——基于空间韧性格局重构的侵蚀地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Revitalizing soil and water, invigorating mountains and rivers——Reconstructing the erosion landform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based on spatial resilience pattern .

主创设计:杨静

指导老师:文博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49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 - 土地退化防治

0
热度:34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重藕水土,活化山河——基于空间韧性格局重构的侵蚀地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文博

主创姓名:杨静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土地退化防治

Mapping图

设计说明

本设计立足于生态韧性理论,构建了一个以“斑块—廊道—基质”为空间载体的系统性水土治理模型。该模型突破了传统工程固土的单一维度,将水土保持视为一个动态适应的生命过程,旨在培育场地自我修复、抵抗干扰并实现转型发展的综合能力。

在具体策略上,首先通过强化“斑块”来锚固系统抵抗力。在地形突变与侵蚀高危区精准布设阶梯式格宾石笼、紫花苜蓿缓冲带等生态工法,这些节点如同生命的“骨节”,既提供即时结构性稳定,又通过植物根系的持续生长与智能灌溉响应,获得随时间不断增强的固土能力。其次,通过疏通“廊道”来激活系统恢复力。顺应自然水径流路径构建的生态草沟、动物迁徙通道等,如同有机体的“血脉”,不仅有效疏导径流、过滤泥沙,更重要的是重新连接了被割裂的生态过程与生物栖息地,保障了物质、能量和基因流的畅通,为系统在受干扰后快速恢复创造条件。最终,通过改良“基质”来奠定系统适应力。全域性的土壤健康管理,比如果枝粉碎还田、蚯蚓塔生物监测等,如同改善“土壤肌肤”,从根本上提升其持水、抗蚀和肥力基础,使整个系统具备应对气候变化的底层韧性。

尤为重要的是,本设计将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深度耦合,使生态韧性延伸出经济与文化的维度。朱提银器工坊、苹果盲盒车间等“经济斑块”将生态资产转化为产业价值;“果树认养”与“治理基金”计划构建了可持续的经济闭环;而“探坑剧场”、“银路叙事轴线”等文化基础设施,则通过重层叙事激活了社区的文化认同与集体守护意识,形成了最持久的社会韧性。最终,本项目塑造的不仅是一个稳定的水土环境,更是一个能够不断学习、自适应演化、并且充满生命力的社会—生态系统,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基底与创新活力。

总平面图

策略及剖面

鸟瞰图

设计感悟

本项目开创性地应用生态韧性理论,构建“斑块-廊道-基质”三级治理体系,将水土保持从单一工程提升为能够自我调节、适应变化的生命系统。其核心价值在于深度融合生态技术、地方产业与文化传承,打造出可自我造血、可复制推广的“生态-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新模式,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系统解决方案,极具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

设计亮点

本设计立足于生态韧性理论,构建了一个以“斑块—廊道—基质”为空间载体的系统性水土治理模型。该模型突破了传统工程固土的单一维度,将水土保持视为一个动态适应的生命过程,旨在培育场地自我修复、抵抗干扰并实现转型发展的综合能力。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