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葛文斯
设计成员:董宏艳
指导老师:李文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4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碳中和与可持续设计 - 碳汇系统设计
5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海韵红洲•蓝碳新生——基于蓝碳经济下的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空间修复
院校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李文
主创姓名:葛文斯
成员姓名:董宏艳
设计时间:2025-09-07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
项目规模:367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碳中和与可持续设计-碳汇系统设计
场地现状与前期分析
本项目聚焦于广东省深圳市深圳湾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该区域作为国际重要湿地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生态屏障,近年来面临严峻的生态挑战。随着深圳市城市化进程加速,深圳湾红树林湿地出现面积缩减、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突出问题,导致其固碳能力显著减弱,蓝碳价值急剧下滑。
当前,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威胁区域生态安全,也制约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此背景下,亟需通过科学系统的生态修复与适应性管理,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升其蓝碳潜力与生态服务价值。
设计说明
场地问题总结与策略生成
针对广东省深圳市深圳湾红树林的现状,对其项目区位、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并探讨红树林湿地变化对其固碳能力的影响,进而归纳总结出场地所面临的问题。
即深圳湾红树林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外来物种入侵等自然因素和城市建设侵占、环境污染、人为破坏等人为因素的威胁,并产生了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面积减少、鸟类栖息地减少、湿地资源遭到破坏等众多生态环境问题。
整体空间规划
设计以“红树林生态修复+蓝碳经济链打造”为核心,通过对深圳湾红树林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改善红树林湿地生态现状,增强湿地固碳能力,激活蓝碳经济链。
生态修复:针对退化的红树林湿地采取人为干预措施,恢复其群落结构,生态功能及生态系统多样性。
蓝碳经济:增强红树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增加湿地的碳储存量,打造蓝碳生态系统碳汇交易经济链。
详细设计策略
设计以“加强碳元素培育”、“打造碳循环体系”、“打造蓝碳经济链”三个方向为主要切入点,以“海洋海岸线综合治理”、“湿地生态修复”、“红树林碳循环区”、“湿地生态综合治理”、“蓝碳经济生态链打造”为具体实施策略,通过湿地植物修复、滨海湿地构建、生态景观营造等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推动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增加,提升红树林湿地系统的固碳能力,形成蓝碳经济链条。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专家评语
该方案以 “红树林生态修复 + 蓝碳经济链” 为核心,构建三级湿地碳循环系统,技术创新与生态价值转化突出,为滨海生态修复与蓝碳经济实践树立科学且具社会价值的标杆。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