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里智药·杏林云坊——井里村景观改造设计
Jingli Zhiyao · Apricot Forest Cloud Workshop ——Jingli Village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Design

主创设计:王宇彤

设计成员:李世博 王必得 王好 孙杨

指导老师:石圆圆 邹莹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45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文化体验设计

0
热度:61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井里智药·杏林云坊——井里村景观改造设计

院校名称:长春建筑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石圆圆 邹莹

主创姓名:王宇彤

成员姓名:李世博 王必得 王好 孙杨

设计时间:2025-06-06

项目地点:广东省潮州市

项目规模:57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文化体验设计

井里村景观改造设计总览及场地规划

文化融合与传承:充分挖掘井里村的中药文化、历史文化等,将其融入景观改造中,如通过设置中药谷、中药研学区等,既保护和传承了当地特色文化,又能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实现文化与景观的有机结合。
生态保护与再生:强调在最大限度保留场地内自然景观、水体结构和植物群落的前提下进行改造,通过合理的设施建设和植物配置等自然再生举措,优化土地自然生态景观风貌,促进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的共存,有助于维护乡村生态平衡,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

设计说明

井里村,一个承载着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传统村落。其村名“井里”,寓意着水源与家园的紧密联系,而“智药”与“杏林”则指向该村可能拥有的中医药种植历史或文化渊源(或旨在打造的新IP)。本次景观改造旨在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深度挖掘并激活井里村的文化基因,将传统村落空间与现代生活需求、美学理念相结合,实现村落的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井里村目前面临传统村落风景价值缺少、中药文化特色影响力降低、有传统自然风景被破坏的危险,本次设计利用场地本身的医药价值和历史文化,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场地内的自然景观、水体结构以及植物群落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医药康养设施的建设、丰富植物配置等一系列自然再生举措,提出要求针对乡村风景特征,进行保护与更新,寻求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共存。景观元素突出乡土特色,铺装采用青砖、砾石等本土材料,植被选择银杏、菊花等药用植物,景观小品融入中医器具造型,强化主题辨识度。智慧系统配备植物二维码识别、环境监测等功能,提升互动体验。在优化土地自然生态景观风貌的同时注重文化传承,激活人群情感体验,打造集历史人文展示、生态宜居体验、中药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景观。

井里村景观改造设计解析及策略

多维度分析助力规划:通过爆炸分析,从道路、功能分区、结构等不同维度拆解场地,清晰展现各部分的关系与特点,为后续景观改造规划提供全面且细致的依据,能更精准地进行空间布局与功能设置。
景观元素与植物分析凸显特色:对景观元素进行分析,提炼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元素融入设计;植物分析则精心选取多种植物,不仅考虑生态效益,还兼顾景观效果,营造出富有层次与美感的植物景观,助力打造独特的乡村景观风貌。

井里村景观改造设计细节及效果

需求与空间分析贴合实际:需求分析关注湿地韧性、情绪疏导等方面,切实考虑场地生态与使用者心理需求;空间分析从采光通风、空间形态、功能融合等角度入手,科学规划空间,使空间利用更高效、更符合使用逻辑,提升场地的实用性与舒适性。
设计构思与节点分析保障落地:设计构思部分通过一系列图示展现设计的演变与生成过程,逻辑清晰;节点分析对关键景观节点进行详细剖析,保障了设计从构思到实际落地的可行性,让每个节点都能成为景观亮点。

井里村景观改造设计全景

整体呈现富有艺术与文化氛围:以具有传统风格的画面呈现井里村景观改造后的整体效果,搭配山水、传统服饰人物等元素,营造出浓厚的文化与艺术氛围,直观展现出改造后兼具自然美与文化内涵的乡村景观风貌,增强了视觉感染力与文化表现力。
立面图补充细节:下方的立面图补充了景观在垂直方向上的细节,让观者能更全面地了解建筑与景观在立面维度的形态、结构等,完善了对整个景观改造设计的认知。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井里智药·杏林云坊”为主题,创新性地将中医药文化基因植入乡村空间,通过“文化-生态-产业”三元融合模式,打造了兼具文化传承、产业赋能与智慧体验的乡村振兴范式。项目以轻量化、可复制的策略,实现了环境提升、经济发展与社区活化的高度统一,为传统村落振兴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解决方案。

设计亮点

《井里智药·杏林云坊》井里村景观改造设计具有以下亮点:一是创新文化表达,将中医药文化通过景观语言转译,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序列;二是产业深度融合,设计智慧药田、云坊创意区等生产性景观,形成"种植-加工-体验"产业链;三是智慧轻介入,运用AR导览、植物二维码等科技手段提升互动体验;四是生态韧性构建,采用乡土材料和药用植物营造低维护景观;五是社区共建机制,通过"微药园"等模式激发村民参与,实现可持续运营。本项目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创新性的空间解决方案。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