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九渡,锈野织梦 ——九渡口工业遗址韧性改造与艺术基地设计
Jingwei Jiudu, Rusty Wilderness Weaving Dreams - Resilient Transformation and Art Base Design of Jiudu Bridge Industrial Heritage

主创设计:龙佳卉

设计成员:顾蕊 晏紫瑶

指导老师:赖盛林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4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工业遗产再生

0
热度:60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经纬九渡,锈野织梦 ——九渡口工业遗址韧性改造与艺术基地设计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赖盛林

主创姓名:龙佳卉

成员姓名:顾蕊 晏紫瑶

设计时间:2025-08-27

项目地点:重庆市九龙坡区九渡口

项目规模:759.71亩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工业遗产再生

前期分析

设计说明

重庆九渡口,曾作为长江畔重要的工业码头,是山城工业时代的时空切片。随着城市变迁,其工业功能褪去,留下一片承载着集体记忆却与城市生活脱节的“失落空间”。我们运用织补理论进行精准的“外科手术”,缝合城市肌理、生态廊道与文化记忆;同时注入场所理论的精神内核,重塑一个能引发情感共鸣、具有高度认同感的精神锚点;最终使其成为一个能够适应未来变化、生生不息的开放性艺术基地。
 
织补理论的运用让碎片化的空间“经纬”缝合,创造结构,修复断裂的联系。为应对长江消落带难题,构建韧性岸线,我们搭建了生态栈道、并采用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群落、铺设透水铺装等柔性手段,适应水位涨落,修复滨水生态系统,将其编织入重庆的绿色脉络中。
同时,为增加交通可达性,创建多层次连接系统。我们在规划栈道的同时,对地面道路重新规划,增设交通路口,划分一级,二级与三级道,无缝连接城市街区、滨江步道与遗址内部,彻底打破隔离,将场地“织”进城市路网。
 
场所是设计的灵魂目标,精神的场域,创造有意义的空间体验。我们的所有设计均源于场地本身,保留了巨大的钢铁结构,并追求“工业浪漫”与“艺术自由”的氛围融合。在架空大棚与水泥结构的顶层密闭空间中举办先锋光影艺术展,在光影中感受空间的美与艺术,激发场所独特的情绪与精神。我们增设设计鼓励参与和停留的空间,如利用厂棚设立体育运动空间,利用水泵塔开阔场地举办大地音乐节。艺术不再是遥观的展品,而是可感、可触、可共创的日常,从而培育深厚的社区归属感。

前期分析及设计思路

总平面图及方案推演

运营策略、生态修复、效果图及立面图

设计感悟

我们的设计不止于打造一个艺术展陈空间,更旨在进行一次城市、自然、历史与未来的多维织补。它让九渡口工业遗址不再是孤立的过去式纪念碑,而是一个根植于其自身历史土壤、积极融入城市生活、并能动态适应未来的韧性文化场所,不断生产新的故事、新的艺术和新的城市活力,最终实现从“工业飞地”到“艺术锚点”的华丽转身。

设计亮点

本项目构建了一个 “自我造血”的活力共生体,并保存了原有的工业遗址元素,使历史元素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其中美术基地作为文化引擎,其艺术影响延伸至滨水栈道与生态公园,设计将滨水栈道、生态公园、美术基地和商业街区通过一条连续的慢行系统无缝串联,营造出“起承转合”的游览节奏。游客的体验从城市的喧嚣,过渡到艺术的熏陶,最终到达开阔的滨水空间,移步换景。同时,将硬质防洪墙变为可漫溢的生态缓坡湿地,使防汛设施“隐身”为景观的一部分,既保障了安全,又恢复了河岸生态,展现了卓越的“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智慧。而体育、商业、亲子等混合功能不仅服务了游客,更反哺了核心文化业态,使历史文脉、自然生态与商业活力相互滋养,形成24小时不息的全新目的地,最终让九渡口从一个城市“死角”蜕变为一个充满韧性与生命力的城市客厅。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