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农半X的绿地共生计划——基于朴门永续理念的大墨雨村绿地价值重构设计
Semi-Farming and Semi-X Green Space Symbiosis Plan – Design for Green Space Value Reconstruction of Damo Yu Village Based on the Pumen Sustainability Philosophy

主创设计:熊子瑶

设计成员:张家谕 朱利轩

指导老师:李晨阳 杨瑞莹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42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文化体验设计

0
热度:71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半农半X的绿地共生计划——基于朴门永续理念的大墨雨村绿地价值重构设计

院校名称:四川师范大学-治理学院

指导老师:李晨阳 杨瑞莹

主创姓名:熊子瑶

成员姓名:张家谕 朱利轩

设计时间:2025-08-14

项目地点: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雨花村委会大墨雨村

项目规模:场地总面积59.5850公顷,设计村域绿地面积3.6772公顷,核心设计区面积3.0445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文化体验设计

发现问题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 “朴门永续理念 + 智创融合思维” 为核心,遵循 “地球关怀、人类关怀、公平分享” 逻辑,针对大墨雨村生态退化、文化断层、效益失衡三大痛点,构建 “四核联动、数廊赋能” 的绿地系统。
主导绿地 “生态生产共享区” 为核心支撑,整合雨水花园、云南梯田、试验农田等景观,以智慧农业监测技术联动山体复绿与水库廊道修复,同时供新老村民协同种植,实现生态修复与农业生产的平衡;“文化承载区”依托自然生态溪、彝绣展示幕墙、下沉篝火广场,搭配村史文化墙与创意手工坊,打造沉浸式彝族文化体验场景,让非遗在绿地中活化;“生活共享区”以本土植物花境串联村民议事亭、彝族草药园与电影文化广场,既满足日常休闲,又为新老村民提供沟通平台,弥合需求差异;“城乡互动区”通过数字信息互动廊,链接研学资源与文创展销,打通城乡资源流通链路。
“数廊联动”深度依托生态文化体验廊、乡韵体验交流廊、研学廊、生态旅游体验轴四大线性空间,不仅串联四大绿地板块与自然生境,更叠加智慧旅游线路,推动生态价值向文旅收益转化;收益通过分配机制反哺生态维护,同时补贴新村民 “半农半 X” 项目,最终实现 “生态本底可持续维护、文化场景可沉浸体验、效益价值可循环增值”,为大墨雨村构建长期稳定的发展生态。

策略生成

设计方案

设计愿景

设计感悟

本项目深度契合 “智创融合” 理念,以朴门永续解决大墨雨村绿地可持续发展危机、功能单一且本土文化链接淡化、新村民高投入低回馈等实际痛点:用智慧技术赋能生态修复与农业生产,以彝绣、草药园等活化本土文化;构建 “生态 - 文旅 - 收益反哺” 闭环,为同类乡村绿地更新提供可复制范式。

设计亮点

1、文化活化与本土深度绑定:文化承载区聚焦彝族特色,以彝绣展示幕墙、下沉篝火广场还原民俗场景,生活共享区设彝族草药园,让文化从 “符号” 变为可体验的绿地功能,避免同质化。
2、智慧技术精准落地:主导绿地试验农田配智慧监测系统,城乡互动区数字信息互动廊打通资源链路,技术不流于形式,直接服务生态维护与城乡联动。
3、功能与生态协同共生:主导绿地整合云南梯田、雨水花园修复生态,同步承载共享课堂、智慧健身等功能,生活共享区以植物花境兼顾景观与生态,实现 “一绿多能”。
4、效益闭环保障长效:通过数廊推动生态价值转文旅收益,反哺生态维护与新村民项目,破解 “高投入低回馈” 难题,让设计能持续运营而非短期改造。

专家评语

大尺度规划设计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