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藏小巷——基于空间感知下步行街道活力复兴研究
Alleys Hide in Streets: A Study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Pedestrian Street Vitality Based on Spatial Perception

主创设计:倪霓

设计成员:宋立逊 韩诗琪

指导老师:甘伟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39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公共空间重塑

0
热度:394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大街藏小巷——基于空间感知下步行街道活力复兴研究

院校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其它-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甘伟

主创姓名:倪霓

成员姓名:宋立逊 韩诗琪

项目地点:湖北省武汉市

项目规模:29640平方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公共空间重塑

鸟瞰图与前期分析

设计说明

当前大城市高新区的发展规划中,“大尺度”、“大体量”成为其城市空间特色,街区属性分明,却忽视了人的体验与需求。这对人行空间带来了显著负面影响:街道公共空间使用率低下,缺乏真正的街道生活;步行体验多呈消极状态,行人归属感薄弱。

本设计研究以光谷四路一典型街区为例,该街道与大型单体建筑相邻,沿街界面单调,且人行道被过宽的车道和大面积平铺绿化压缩,步行体感极差。为突出街道的步行价值,设计引入了“以人为本”的空间感知理论,通过视觉通透性、空间围合感、社会交往潜力等种指标,评估人与街道的互动感知状况,为设计提供空间意向。

设计通过“化整为零”的设计手法,在大尺度街道中嵌入人性化的小尺度空间,如小型休憩仓、微广场、大地褶皱等,打破原有单调的空间结构;优化过街设施、丰富沿街界面功能,引入商业外摆、文化展示与休闲设施,激发街道活力;提升绿化精致感,少量多处分布绿景小品,改善微气候,增强步行舒适性与吸引力。希望通过设计介入将场地转变为一条兼具通行效率与生活气息、支持多样行为与社交发生的活力街道,实现从“车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重塑行人的空间归属感与城市街道生活的可持续性。

设计思路与总平面图

规划、空间分析、智慧管理系统设计、效果图与剖面图

爆炸图、小节点效果图与交通切面

设计感悟

本设计直面“大尺度”城市高新区街道空间带来的步行问题,引入理论的同时将人的主观感知一类抽象指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语言,打造一系列多样的小微弹性空间,平衡通行效率与生活气息,形成“街中小巷”,让街道生活“不被定义”。本设计体现对大城市中的路人心理体验的深度关注,在城市空间反思与人文关怀上有着重表现。

设计亮点

本设计直面“大尺度”城市高新区街道空间带来的步行问题,引入理论的同时将人的主观感知一类抽象指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语言,打造一系列多样的小微弹性空间,平衡通行效率与生活气息,形成“街中小巷”,让街道生活“不被定义”。本设计体现对大城市中的路人心理体验的深度关注,在城市空间反思与人文关怀上有着重表现。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