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踪・栖境
Pastoral Traces・Dwelling Habitat

主创设计:易虹

指导老师:唐洁芳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37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遗产活化利用

7
热度:802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牧踪・栖境

院校名称: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唐洁芳

主创姓名:易虹

设计时间:2025-07-01

项目地点:内蒙古呼伦贝尔扎赉诺尔区草原西部

项目规模:15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遗产活化利用

▲平面图与前期分析

在平面图上标注了民族特色中心广场、休憩区、赛马场等 23 个景观节点,布局上结合草原特色,各区域功能明确且相互关联,如文化工坊可开展非遗体验,赛马场满足游牧文化体验等。我从项目背景、场地位置、当地文化等角度,阐述设计的依据与考量,助力理解项目的规划逻辑。同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段的需求,还展示了蒙古包文化工坊等场景的效果,体现设计的实用性与文化展示性,旨在打造文旅融合、能让游客深度体验草原旅居文化的目的地。

设计说明

本项目选址内蒙古呼伦贝尔扎赉诺尔区草原西部,以 “文旅融合下的草原旅居文化” 为核心,聚焦蒙古包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空间布局上,遵循草原肌理,保留传统蒙古包 “圆形天穹”形制,采用环保竹木结构与现代保温材料结合,既还原游牧建筑智慧,又满足旅居舒适需求。功能设计融合文旅体验,核心区设 “蒙古包文化工坊”,开展鞣皮、刺绣等非遗技艺互动;配套 “星空游牧营地”,提供夜观星象、草原篝火等沉浸式活动,让游客在居住中感受蒙古包的文化内涵。同时,有智慧APP软件,可以通过数字化展陈技术,在蒙古包内嵌入游牧历史影像,实现 “活态传承”,打造兼具文化体验与休闲度假的草原旅居目的地,推动扎赉诺尔草原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项目还会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如那达慕大会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项目,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豪迈。此外,与当地学校、社区合作,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当地居民和游客一起参与,增进彼此了解,促进文化融合。通过这些举措,不仅能让游客深度体验草原旅居文化的魅力,也能为扎赉诺尔区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

▲鸟瞰图与分析图

在鸟瞰图上呈现旅居场所、中心广场等区域布局,立面图展示场地纵向景观与建筑轮廓,能直观看到空间形态。分析图上气候分析用图表呈现气温、降水等变化,为设计提供气候适配依据,自然资源分析梳理场地可利用的自然要素。建筑物分析聚焦建筑风格与功能,体现对草原文化的呼应。展示游牧非遗体验场景、特色民宿等,直观呈现项目建成后,游客能参与非遗活动、入住特色住宿,沉浸式感受草原旅居文化的画面,凸显项目文旅融合、打造优质草原旅居体验的目标。

▲设计策略与设计分析

设计策略1上采取文化遗产活化,如:蒙古文化、场地特色植入,文化遗产再现,策略2上采取生态理念融入,如:生态装置、植物、透水铺装应用,策略3上采取智慧技术引入,如:场地小场景、智能 APP、场地智能活动等,能够多维度保障项目文化、生态与体验性。

▲设计理念与设计特色分析

设计特色上展示废旧房屋、民宿改造情况,体现对既有建筑的更新利用,让其适配草原文旅需求。同时有蒙古特色活动体验效果图,呈现草原特色活动场景;还有蒙古包分解图,讲解蒙古包结构与特点,以及蒙古包图案介绍,阐释蒙古族装饰图案的文化内涵与设计元素。整体画面展现出草原上蒙古包错落分布,人们参与活动、游览的场景,营造出兼具文化体验与生态考量的草原文旅氛围,旨在打造能让游客深度感受草原文化的旅居与体验空间。

设计感悟

本项目立足扎赉诺尔草原,以文旅融合活化蒙古包文化遗产。依草原肌理布局,融传统形制与现代材料,平衡文化本真与旅居舒适。设非遗工坊、星空营地等,结合智慧 APP 实现活态传承,既让游客深度体验游牧文化,又助力区域文旅可持续发展,是文化体验与休闲度假兼具的优质旅居目的地。

设计亮点

本设计最大亮点在于 “传统形制的现代表达与活态传承”。既恪守蒙古包 “圆形天穹” 传统形制,以环保竹木结构还原游牧建筑智慧,又通过现代保温材料保障旅居舒适度;更创新融合非遗工坊互动、星空营地沉浸体验与智慧 APP 数字化展陈,让静态建筑成为承载游牧文化的 “活态载体”,实现文化传承与旅居体验的深度共生。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