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刘煜
设计成员:鲍思羽,冯驿岚,陈赟儿
指导老师:赖盛林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36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遗产活化利用
7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缝山合水——触媒理论引导下李家山村三生空间复兴计划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赖盛林
主创姓名:刘煜
成员姓名:鲍思羽,冯驿岚,陈赟儿
设计时间:2025-08-27
项目地点:山西省临县碛口古镇李家山村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遗产活化利用
现状问题与解决策略
曾因黄土沟壑间的窑洞建筑群与黄河文化共生而闻名的李家山村,面对城镇化加速与年轻人口外流,村庄往日的烟火气逐渐消散,昔日错落有致的窑洞群落部分空置破损,传统农耕与民俗活动日渐式微。如何修复场地内的生态肌理,让黄土高原特有的生态系统实现自我维持?如何重建村民与故土、游客与村庄的深度联结,让人地关系回归和谐共生?如何唤醒沉睡的黄河农耕文化与窑洞文明,让李家山精神得以传承活化?基于触媒理论,从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三个方面,深入挖掘李家山村的生态、经济、文化价值,提出生活空间的保留与共建,生态空间的维护与修复,生产空间的衍生三大策略。
设计说明
生产,生活,生态设计策略
本设计以触媒理论为指引,对李家山村四处废弃建筑及关键基础设施进行战略性更新。我们植入 “医疗、教育、基础服务、公共客厅” 四大核心触媒点,直指生活空间的民生短板,旨在提升本地福祉并增强旅游服务能力。改造后的建筑将引入手工业态与文化展示,同步激发生产空间的活力。设计以一条生态排水渠及其景观休憩区作为隐性触媒,进行生态空间的修复与价值重塑;更以一条立体交通廊道串联东西院及孤立节点,构成催化反应的“传导系统”。此举将分散的触媒点连为整体网络,最终通过“点-线-面”的链式反应,实现乡村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全面乡村振兴。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专家评语
该作品以触媒理论为指引,对李家山村进行更新设计。既保留历史文脉,又实现功能多样与生态低碳,还推动公众参与,在文化保护、民生改善等方面成效显著,具有一定示范及推广价值。
本设计以触媒理论精准切入,通过“点-线-面”链式反应巧妙融合三生空间,为黄土沟壑间的传统村落注入了可持续的再生动力,颇具示范价值。
设计语言表达充分、生动,设计形式具有张力与活力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