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锈留声机——重庆市九渡口成渝铁路遗址公园更新设计
Rail rust gramophone - Chongqing Jiudukou Chengdukou Railway Site Park renewal design

主创设计:薛心怡

设计成员:李芸娇

指导老师:肖洪未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30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工业遗产再生

1
热度:2200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轨锈留声机——重庆市九渡口成渝铁路遗址公园更新设计

院校名称: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肖洪未

主创姓名:薛心怡

成员姓名:李芸娇

设计时间:2025-06-15

项目地点:重庆市九龙坡区九渡口滨江地段

项目规模:19.7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工业遗产再生

总平面图及前期分析

重庆九渡口具有丰富的工业和铁路文化历史,包括重庆电厂和成渝铁路,同时还有长江滨水环境的特质,但场地整体缺乏空间活力、基础设施不完善、街道老化的问题,通过这些前期分析在解决各种空间破碎化问题的同时决定加入齿轮广场、游园铁轨和滨水栈道等特色构筑物形成更加全面的铁路公园景观。

设计说明

项目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半岛滨江地段,原址为成渝铁路工业遗存区域,场地的面积约为19.7公顷,虽坐拥长江景观与工业历史资源,但面临空间碎片化、文化记忆消退、滨水活力不足等问题,亟待通过设计唤醒场地的工业基因与滨江魅力。方案以"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型为核心目标,借鉴景观叙事和集体记忆相关理论,提出更新改造铁路遗址的核心理念——通过铁路记忆的层积再现、工业元素的创新转译、滨江生态的弹性修复三大策略,构建一个承载城市集体记忆的活力水岸。设计重点打造两大核心节点:齿轮广场以动态机械美学诠释工业精神,三层空间通过灯光互动与时间叙事,再现铁路文明的永恒动力;游园铁轨通过复刻成渝铁路符号与沉浸式体验动线,构建一条穿越历史的时空走廊。同时植入滨江休闲带、工业展馆聚落、更新商业街区等配套功能,形成工业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文旅运营的闭环系统,最终将九龙半岛滨江段重塑为重庆工业文旅新地标与市民生活新主场。

鸟瞰图及设计策略

基于景观叙事和集体记忆的理念对初步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推演,将齿轮广场和游园铁轨进行立体细节上的深化突出工业和铁路文化特色,并加入滨江廊道和栈道以及露营地实现滨江活力空间的打造,在实现功能特色一体化的同时满足游客的实际需求。

景观策略分析

项目提炼出三种大的景观策略分别是齿轮广场、游园铁轨和旧厂房改造。齿轮广场以齿轮形态打造了集观景、聚会、休憩、文化体验、运动多功能为一体的动态装置和广场空间,并联合灯光装置形成独特艺术景观。游园铁轨则是加入多种真实还原元素包括站点、隧道、架桥等加大游客的体验感。旧厂房改造则是将临水的废弃厂房改造为书咖和工业铁路展览馆为一体的建筑,实现观景、休憩、文化体验的功能。

夜景鸟瞰及策略分析

场地的生态策略是采用分区域生态种植管理,并根据实际环境打造生态消落带实现场地的生态修复,并且充分分析场地的动植物情况打造更为细致的生态栖息地。智能管控方面是通过智能技术是实现监测空气、洪水、土壤、植物情况并及时收集数据进行调整,同时联合app推出智能导览、活动预告、历史文化介绍等页面。除此以外对动态灯光装置和虚拟投影投放进行管控,各种智能化管理形成收集数据-分析-反馈的长效机制。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从景观叙事与集体记忆理念出发,将工业铁路遗址更新与滨江生态修复深度融合,成功解决了文化记忆断裂与空间活力不足的核心问题。设计通过可动的齿轮广场、沉浸式铁轨游线等独创性装置,将工业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叙事体验。项目不仅为重庆九龙半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更新方式,更对全国工业遗产活化具有示范价值。

设计亮点

本设计的核心亮点在于对铁路遗址的创造性转译与多维叙事体验的深度融合。项目突破传统保护模式,以动态装置艺术和沉浸式科技重新激活工业遗址,打造了一座"可感知的工业铁路记忆博物馆"。
  齿轮广场作为标志性节点,创新采用动态装置联动灯光系统:二层观景台设计为可缓慢旋转的钢结构齿轮,通过动态装置与游客互动。当夜幕降临,齿轮缓慢转动时,齿槽内嵌的LED灯带和铁轨灯带以及场地灯光逐一亮起,形成链条带动齿轮转动的视觉效果,象征工业文明不息的生命力。这种机械艺术与人体交互的结合,使冰冷的工业构件转化为充满情感张力的时空媒介。
  游园铁轨系统则构建了多维叙事场域:游园铁轨在轨道数据和采用和真实成渝铁路一致的数据,并采用了相同的站点、隧道和架桥铁轨,隧道中配备AR智能虚拟投影,可以观看到历史影像(如1952年通车盛况)。通过投影技术再现火车穿行时空的沉浸感,钢桁架桥段致敬历史架桥修建技术突破,增强模拟体验感。这种虚实相生的叙事手法,创造了国内工业遗址公园中罕见的"移动穿越体验"。
  在生态技术和智能技术层面,项目创新采用工业遗存与生态基础设施共生策略:保留的铁轨作为线性排水沟再利用,齿轮广场铺装采用透水钢材与再生骨料混凝土,除了特殊的铺装材料以外,在植物选择上也考虑了与滨水环境契合,智能技术上除了生态监测还包括对各项灯光及动态装置的智能管控并收集数据进行分析以此不断完善公园设施形成循环性长效机制。这些可持续技术细节使工业美学与生态功能完美融合。
  项目更开创了"运营前置"的工业遗产活化模式:通过设计阶段即规划"齿轮灯光秀""文创街市"等活动,确保建成后的持续活力。这种全生命周期设计思维,使项目超越单一空间设计,成为推动城市更新的文化引擎。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