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刘子涵
设计成员:田静宜 沈悦 曾博研 鲁曼
指导老师:王岳颐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27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文化体验设计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寻觅潮间,智创岱山———乡村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沉浸式文化体验路线设计
院校名称: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王岳颐
主创姓名:刘子涵
成员姓名:田静宜 沈悦 曾博研 鲁曼
设计时间:2025-08-25
项目地点: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
项目规模:2.57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文化体验设计
项目总体规划
项目选取岱山岛东北沿海片区进行总体规划设计,自起点至终点共划分为五个区段,紧扣寻觅潮间的主题,分别设置五大谜境进行沉浸式文化体验路线设计。自起点至郊野公园区段,经过郁郁葱葱的北峰山,我们将这一区段定义为“林跃谜境”,在前行的过程中进行森林徒步活动,初见岱山岛的美丽风景,郊野公园(场地五)结合其原有儿童乐园的功能设计为农耕体验教育节点,通过种子售卖和果蔬集市,形成自产自销的良性商业策略。鹿栏晴沙是岱山岛的著名景点,我们将这一区段定义为“沙驰谜境”,铁板沙适宜开展各项沙滩活动,海边公路(场地四)设计为海风市集,在观海公路上领略岱山的文化魅力。区段三以海蚀崖与火山岩地貌为主,定义为“岩踪谜境”,原骑行驿站对侧空地(场地三)设计为海风露营基地,设计栈道连接海岸与营地,在岩壁间体验海岛风情。区段二与区段一根据其自然环境分别定义为“风行谜境”与“影钓谜境”,在体验海岛活动中领略海岛的文化。
概念生成:海岛景观资源丰富,但存在景区碎片化建设、缺乏特色海岛产品、缺少优质旅游综合体等现状问题。基于此,以 “串珠成链” 为核心思路,从景观布局、产业转型、文旅路线三方面着手,打造沉浸式景观解谜路线,涵盖林跃谜境、沙驰谜境、岩踪谜境、风行谜境、影钓谜境等,同时转译海岛特色元素,融合人文、郊野、海洋、渔业等多元领域,如设置露营基地、亲子乐园等,旨在解决现有问题,推动海岛文旅发展,经此路线达成海岛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设计说明
分段节点设计---节点一
节点一(场地五)对应的路线概念是林跃秘境,结合郊野公园现状,激活场地入口的“耕云研习社”空间,我们将其定位为农耕体验研学教育乐园。
设计理念和解谜流线设计
场地西南侧是大片的田野山脉,东北侧是海滩,场地位于郊野公园中,风景优美。因为原有郊野公园场地整体以圆形为设计模板,为使新设计场地融入原有大环境,我们仍提取圆形元素作为设计主题。也因郊野公园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受众人群设计,我们将这些圆形设计成大小不一的组合形状,俯瞰场地,像海洋中的气泡,不仅十分具有童趣,而且这些大小不一的圆形根据尺寸被赋予了不同的设计功能,有的作为菜畦供游客种植和采摘,有的作为露天舞台承担聚会和休闲的作用,有的被我们设计成沙坑供儿童娱乐玩耍......除此之外,结合场地内原有东高西低的地势特点,我们在场地内设计了一条长弧形环道作为场地主游线,人们在这条主游线经过不同的环道和设施完成探秘,最终引导人们登上观景台,向东眺望海景,向西眺望大片山脉,充分发挥场地景观价值。
设计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在路径设计中,我们加入了立体“片墙”设计,但该“片墙”的材质为当地渔村极具特色的渔网材质。特色的渔网“片墙”起到引导人行以及增加空间层次的作用,在海风中,“片墙”晃动,带动细碎的光影变化。除此之外,儿童娱乐沙坑采用岱山特色的铁板沙材,就地取材,让人们娱乐的同时深刻感受渔村文化。
商业策略:入口设计有入口广场,结合东侧原有耕耘研习社建筑,设计种子售卖处以及蔬菜集市。东侧耕耘研习社承担教育功能,进行“识种子、种种子”的科普,西侧的种子售卖处则可以立刻满足游客在被科普后亲自种植各种种子的需求,而蔬菜集市则可以将种子结出的果实和蔬菜进行售卖,形成良性的自产自销产业链,带动生态农业的消费。
分段节点设计---节点二
节点二(场地四)我们将其定位为海风市集,位于海坛及鹿栏晴沙附近。场地整体呈不规则长条形,主要包含了一条长直道路及其两侧的部分空间。我们不仅运用了模数化体块的方式来应对场地,打破了线性公路的单一景观序列,同时,市集中地面铺设的沙石取自当地鹿栏晴沙海滩的铁板沙,与多种尺度的模块共同围合出一条曲折的集市内部“探秘之旅”,刺激游客在解谜的过程中消费,以此来激活该地区的商业活力。
解谜流线设计:这条曲折的解谜路径由三种尺度及功能不同的模块围合而成,游客置身其中会被散落的模块阻隔视线,仿佛身处迷宫。从集市入口段进入后,游客即可踏上“探秘之旅”,入口段只放置了中、小尺度的模块,因此整体尺度较为宜人,也为游客提供了闲逛、休息的场所。通过地面浅灰色木地板的铺设,可引导游客到达集市高潮段。该段落在中模块(售卖功能)和小模块(休息功能)的基础上加入了大模块(娱乐功能),不仅增加了模块的多元尺度、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功能,同时集市天际线产生了由低到高的变化。在此段,游客的“探秘之旅”达到高潮。最后游客沿着流线指引迎来集市尾声,天际线在此又回归到了最初入口段的高度,游客们也随之从匆忙紧张的集市探秘氛围中回归农田带来的辽阔与平静。
分段节点设计---节点三
节点三(场地三)我们将其定位为海风露营基地,与骑行驿站共同构成海岛运动旅游产业的一部分。设计以流动解谜体验为概念灵感,充分利用场地天然的景观资源,形成路径多元有趣、活动配置丰富、景观视野良好的场地格局。漫步其中就是一场探索之旅,结合当地的特色海洋文化、渔家文化设计艺术构筑物,波浪形态的座椅既是空间的限定又是空间的流动,渔网与渔绳构成的非实体的界面实现游客视觉、听觉、触觉的三感联动,沿着栈道盘旋而下即可抵达临海界面。在场地三实现海岛度假游的趣味体验。
解谜流线设计:这条解谜路线依托场地特色与景观设计,打造出丰富且充满趣味的体验。从主入口进入,可先步入文化展廊,了解当地文化底蕴,获取解谜线索。景观的流动性设计实现多条路径的选择,可选择漫步花海步道,感受自然之美,也可选择观海栈道方向,能登高眺望海景,若选择穿游木道,可穿梭于独特木构景观间,途经写生基地,感受艺术氛围,或到亲子露营区,体验亲子互动乐趣。途中还有渔绳装置等特色景观,利用渔绳分割场地的设计,让视线通达,增添探索感,在与木构互动中,完成这场沉浸式解谜之旅。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专家评语
此设计以五大谜境串文旅,文化活化与生态可持续兼具,亮眼!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