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消波・韧性筑岸 —— 基于三级沉积系统的中国台湾省新竹海滩沙岸侵蚀修复设计
Ecological Wave Dissipation · Resilient Shore Construction —— Coastal Erosion Restoration Design for Xinzhu Beach, Taiwan Province, China Based on a Three-Level Sedimentation System

主创设计:甄新月

指导老师:魏绪英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2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 - 水体生态修复

0
热度:55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生态消波・韧性筑岸 —— 基于三级沉积系统的中国台湾省新竹海滩沙岸侵蚀修复设计

院校名称: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魏绪英

主创姓名:甄新月

设计时间:2025-03-10

项目地点:中国台湾省新竹市

项目规模: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水体生态修复

设计总平面图

基于沙源构成(生物碎屑、岩石风化颗粒与植物残体)与波浪动力学原理,融入渔业文化元素,构建以地形模块为核心的“三级生态消波-沉积系统”,形成:能量分级削弱-泥沙梯度沉积-生态空间营造”的逻辑链,最终在海岸前缘形成兼具防侵蚀、生物多样性与人文体验价值的弹性景观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设计说明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这片海滩长期不断受到海浪侵蚀,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项目聚焦中国台湾省新竹县新月沙滩的持续性侵蚀危机,场地因台风等极端天气及传统海防工程(如防波堤)的负面效应,面临沙滩退化、生态栖息地缩减与旅游设施损毁等多重问题。海龟产卵地因沙层流失逐年萎缩,沿岸植被与渔业资源亦受严重威胁。设计突破传统“硬质工程对抗海洋”的思路,基于沙源构成(生物碎屑、岩石风化颗粒与植物残体)与波浪动力学原理,融入渔业文化元素,构建以地形模块为核心的“三级生态消波-沉积系统”,形成:能量分级削弱-泥沙梯度沉积-生态空间营造”的逻辑链,最终在海岸前缘形成兼具防侵蚀、生物多样性与人文体验价值的弹性景观带,为滨海生态修复提供 “低干预、高韧性” 的可持续范式。

前期分析

根据场地目前沙滩侵蚀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场地问题——传统设施技术逻辑单一,多聚焦于物理阻浪,缺乏对生态与沉积等多方面的系统考量,也无法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追求。
项目聚焦中国台湾省新竹县新月沙滩的持续性侵蚀危机,场地因台风等极端天气及传统海防工程(如防波堤)的负面效应,面临沙滩退化、生态栖息地缩减与旅游设施损毁等多重问题。海龟产卵地因沙层流失逐年萎缩,沿岸植被与渔业资源亦受严重威胁。

设计策略

本设计构建 “三级生态消波 - 沉积系统”,形成 “能量分级削弱 - 泥沙梯度沉积 - 生态空间营造” 的完整逻辑链,方案可量化、可落地。通过不同层级的消波与沉积设计,既解决沙岸侵蚀核心问题,又能精准修复濒危生物栖息地,为海龟等海洋生物营造适宜产卵区在地形上构建桥梁,促进人群与动物和谐共处,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可谓是科学性与实用性兼具。

设计展示

该设计实现生态与人文多价值融合,修复后的景观带不仅能维系沿岸植被、渔业资源的生态平衡,还能承载海产养殖、冲浪、科普等人文活动,让 “防侵蚀” 与 “惠民用” 并行,为滨海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提供可复制范式。

设计感悟

此次设计突破传统硬质工程思路,转向基于自然规律的协同修复,践行 “低干预、高韧性” 的可持续理念,依据沙源与波浪动力学,构建“三级生态消波 - 沉积系统”,打造出兼具多重价值的弹性景观带,为滨海生态修复提供新范式,我觉得有创新与实用意义。

设计亮点

1.理念维度:传统防波堤等人工海防设施采用 “以刚克刚” 的对抗性思路,单纯用硬质工程抵御海洋力量,往往破坏海岸生态链。而此设计突破这一局限,立足沙源构成(生物碎屑、岩石风化颗粒、植物残体)与波浪动力学原理,转向基于自然规律的协同修复,践行 “低干预、高韧性” 的可持续理念,从源头上避免工程对海岸生态的二次破坏。
2.技术维度:传统设施技术逻辑单一,多聚焦于物理阻浪,缺乏对生态与沉积等多方面的系统考量。本设计构建 “三级生态消波 - 沉积系统”,形成 “能量分级削弱 - 泥沙梯度沉积 - 生态空间营造” 的完整逻辑链,方案可量化、可落地。通过不同层级的消波与沉积设计,既解决沙岸侵蚀核心问题,又能精准修复濒危生物栖息地,为海龟等海洋生物营造适宜产卵区在地形上构建桥梁,促进人群与动物和谐共处,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可谓是科学性与实用性兼具。
3.价值维度:传统设施功能单一,多仅满足防波需求,对生态与人文价值关注不足。该设计实现生态与人文多价值融合,修复后的景观带不仅能维系沿岸植被、渔业资源的生态平衡,还能承载海产养殖、冲浪、科普等人文活动,让 “防侵蚀” 与 “惠民用” 并行,为滨海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提供可复制范式。
4.成果呈现维度:从展板呈现来看,通过模型、剖透效果等,清晰展示出修复后海滩生态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直观体现出设计对生态与人文价值融合的关注,这是传统设施成果呈现所欠缺的,传统设施更多是工程性的展示,缺乏对生态人文共生场景的描绘。

专家评语

设计破硬质工程思路,建三级消波系统,护生态兼人文,立滨海修复科学范式,值得推荐!

此设计针对台湾省新竹县新月沙滩侵蚀问题,突破传统海防 “以刚克刚” 思路,成果展示直观,依沙源与波浪原理建三级生态系统,兼顾防侵蚀、生态与人文

该设计聚焦台湾新竹沙滩侵蚀问题,创新 “三级生态消波 - 沉积系统”,融合自然动力学与渔业文化,可视化与叙事逻辑清晰,为滨海沙岸生态修复提供了 “低干预、高韧性” 的可持续实践范式。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