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都织绿·红韵新生
Steel City Weaves Green · Red Charm Renewal

主创设计:张宇宁

设计成员:马新燕 艾琳美子

指导老师:于淼 丁鹏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17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社区营造与社会创新 - 社区微更新

0
热度:294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钢都织绿·红韵新生

院校名称: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于淼 丁鹏

主创姓名:张宇宁

成员姓名:马新燕 艾琳美子

设计时间:2025-09-07

项目地点:辽宁省鞍山市

项目规模:67823㎡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社区营造与社会创新-社区微更新

▲总平面图及前期分析等

通过对鞍山市大孤山红楼社区的调研得到现状,创新性针对西侧与东侧不同现状,采取“西侧宜居优化,东侧活力植入”的差异化策略。东侧通过“红色时光漫步道”进行物理与视觉上的缝合,楼与楼之间用长廊链接,解决场地割裂的核心矛盾,形成“静”与“动”互补并存的有机整体。西侧场地划分不同空间,按照居民需求与功能进行节点植入。采用齿轮、铁轨和飘带等具有鞍钢历史特色的代表物进行抽象化处理,进行平面图设计。

设计说明

本场地位于鞍山市铁东区大孤山镇解放东路南和中心街以西,面积约为67823㎡。这座始建于1953年的红楼,紧邻大孤山矿,起初是鞍钢为大孤山职工修建的住宅楼,苏式风格,红色砖墙,因此得名“红楼”。 一座座红楼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更是一座城市时代发展的印记。如今随着城市发展场地陷入功能衰退、空间割裂、文化湮没的困境,红楼及其公共空间环境已难以满足当代居民的需求。加之西侧住宅区活力不足,公共空间缺失;东侧建筑则完全废弃,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因此本方案以“钢都织绿·红韵新生”为主题,从居住空间、公共空间两个方面;空间功能、文化记忆、生态持续、智慧社区四个维度出发提出设计策略。
首先居住空间设计以提升原住民居住生活环境为出发点,注重空间与功能的结合,并引入现代生活配套设施、适老化设施提升居住品质;公共空间以多元化为出发点,划分场地功能打造弹性空间;其次独特的苏式建筑风格承载着丰富的钢铁产业记忆,我们尊重并保留其中历史元素,并通过修缮、加固保留历史记忆;提取文化元素、赋予建筑新功能等手段来延续历史记忆,激发区域活力形成特色社区满足居民日常活动、延续鞍钢文化。打造成一个共参与、共创造、可持续的社区空间。

▲场地整体分析及设计策略

通过分析场地现状、人群现状,搜集历史文化,针对场地在生态、交通、设施、产业、文化与建筑上存在的问题,对东西两侧提出整合空间·补齐功能、修复完善·延续文化、低碳环境·绿色生活、智慧互动·乐享生活改造策略,完成空间功能重构、文化记忆延续、生态持续赋能和智慧社区互动愿景,将其打造成共参与、共创造、可持续的社区空间。

▲效果图及专项分析

通过设计增加无障碍、智慧导视等便民设施;发光单车、扫码播报、特色小品增添趣味性与历史特色。东西侧差异化设计使场地各具特色又和谐。时空长廊、文化展馆是记忆延续,对话历史。移动集市、共享菜地、活动广场等满足居民活动需求。生态与科技,赋予场地可持续发展与活力。整体上实现了空间功能、文化记忆、生态持续、智慧社区的设计。

▲设计策略分析图

策略一将零散空间整合,增设共享菜地、适老健身和宅间花园等,赋予空间活力,将文化与景观、商业、运动娱乐叠加,打造多种复合空间。策略二将历史建筑修旧如旧,立面更新,在内部空间增设文化展馆、文化集市、钢都书屋等丰富建筑功能,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打造全景VR,重塑历史场景连接历史。策略三通过生态修复和合理种植本土植物的手段增加下渗缓解排水压力,修复土壤使植物得以健康生长,打造可持续生态环境。策略四运用科技手段增设智慧设施,安装语音导视、智慧物流等设施,为居民打造便利生活,创建邻里·智慧社区APP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参与共建,共享菜地的设置提升居民间的互动,完善社区绿化。

设计感悟

本次设计我们立足于鞍山大孤山红楼独特的历史与现状,跳出常规的社区更新模式。从居住空间与公共空间两个层面切入,针对性的提出“西侧宜居优化,东侧活力植入”的差异化策略。这一策略的提出不仅优化了场地空间功能、提升了场地活力、重塑了宜人的物理环境、更是体现了空间记忆的传承与创新,新旧时空的对话与碰撞。

设计亮点

这一座座苏式红楼作为鞍钢发展历程的重要物质见证,载着老一辈鞍钢人为中国工业奋斗的记忆,同样它也面临着城市演进过程中的典型困境如:空间割裂、建筑功能缺失、公共活力不足,历史文化衰弱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设计以“钢都织绿·红韵新生”为主题,针对西侧居住区与东侧“废弃区”截然不同的现状,从居住空间与公共空间两大板块入手,围绕空间功能重构、文化记忆延续、生态持续赋能与智慧社区互动四个维度展开具体设计。策略一:整合空间·补齐功能,疏通交通流线,增设宅间花园、共享菜地、适老化健身空间等模块化设施,强化社区的宜居性;策略二:修复完善·延续文化,除了保留场地建筑并进行修缮加固外,并将其转变为社区文化展览馆、钢都书屋、创意市集等公共服务功能,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塑历史场景;策略三:低碳环境·绿色生活,通过选取乡土植物、下凹绿地、透水性铺装等措施减少排水压力,提升土壤韧性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策略四:智慧互动·乐享生活,安装语音指示牌、智能安防监控等基础服务设施和光影感应地面等趣味性装置,来增强公共空间的舒适性及吸引力。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