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
The last mile

主创设计:崔璟怡  王思佳 王聪慧 张依卓

指导老师:徐娅 张蔚萍 李慧敏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1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社区营造与社会创新 - 社区微更新

10
热度:475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最后一公里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徐娅 张蔚萍 李慧敏

主创姓名:崔璟怡  王思佳 王聪慧 张依卓

设计时间:2025-08-01

项目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

项目规模:930000平方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社区营造与社会创新-社区微更新

展板1

展板一作为项目总纲,系统呈现了设计依据与基底研究。通过叠加政策要求、区位特征、历史交通流变与文化脉络,结合详实数据与鸟瞰图,精准诊断出场地的核心矛盾: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路权失衡、生态退化及文化认同弱化问题,为后续创新性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设计说明

北京海淀区万寿路沙窝街片区更新设计,直面严峻的交通拥堵、路权失衡及由此引发的慢性健康危机。项目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引,秉承“步行优先”与“全龄共融”核心理念,旨在将这条功能单一、环境消极的交通通道,彻底转型为一个促进健康、增强社区凝聚力、激发经济活力的“共享客厅”与“线性公园”。

此次设计通过四大系统性策略实现根本性重塑:其一,构建连续步行网络,拓宽人行道、串联节点,无缝接入“十分钟生活圈”;其二,重构安全路权,通过人车分离、交叉口抬升及无障碍设计,保障所有人尤其是老幼妇孺的通行安全;其三,营造舒适体验,大量补植绿植以调节微气候、降噪除尘,并搭配艺术介入与休憩设施提升情感愉悦度;其四,注入全时活力,通过女性友好照明、夜间经济外摆和弹性活动空间,激活昼夜不息的街道氛围。

最终,项目预期达成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多重效益:显著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与社区归属感,改善局部生态环境,并带动街区商业价值升级,为高密度建成区的有机更新提供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韧性低碳典范。

展板2

展板二聚焦人群与场地深层剖析。通过行为注记与需求调研,精准定位全龄人群在通行、休闲、社交层面的核心痛点,并据此提出未来设计愿景,旨在将沙窝街从当前噪音污染严重、绿化缺失、路权冲突的消极空间,彻底转变为安全、绿色、包容、活力的共享型街道。

展板3

展板三系统呈现三大策略:一、通过拓宽人行道、立体过街与生活圈串联,构建无缝连续的步行网络;二、采用人车分离、交叉口抬升与全龄无障碍设计,重塑安全优先的路权体系;三、借林荫绿化、透水铺装与艺术街道家具,营造愉悦健康的微气候与体验。

展板4

展板四聚焦“活力激活”与“科技赋能”,通过女性友好照明与安全驿站、夜间经济外摆与灯光市集、以及弹性多功能街道家具三大策略,确保街道全时段安全与活力。同步开发“安心同伴”一键护航软件与“音乐节奏朗”互动步道APP,以智慧手段提升步行趣味与安全感,最终实现公共活动娱乐化、路权分配优化、地下交通与地面活力无缝衔接的卓越成效。

设计感悟

本项目通过系统性、人性化的创新设计,精准回应了场地的复杂挑战。其价值在于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体验,成功平衡了交通效率、生态韧性与社会活力,为高密度城区的有机更新提供了具有前瞻性与示范价值的解决方案。

设计亮点

本项目创新性地提出“全龄共享客厅”理念,以四大系统耦合为核心亮点:通过构建立体慢行网络实现人车分离;利用绿色基础设施精准调节微气候与降噪;借艺术介入与弹性空间激活全时段活力;以前瞻性的女性友好与无障碍设计保障包容性。最终形成生态、交通、社会效益协同的可持续更新范式。

专家评语

该设计聚焦北京沙窝街片区更新,以 “步行优先、全龄共融” 理念构建多维步行网络,社会包容性与技术创新策略突出,为高密度城区有机更新在交通、生态与社会活力协同方面提供了兼具人文关怀与实践价值的示范范式。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