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鲤汇万象·场焕新生——社区磁力驱动下的重庆鲤鱼池更新设计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胡昕宇
主创姓名:历怡晴
成员姓名:周春雨 郑玮可
设计时间:2025-09-07
项目地点: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鲤鱼池社区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社区营造与社会创新-社区微更新
社区脉动
展示鲤鱼池片区的区位条件、人口需求、功能分区及交通流线等现状基础数据。通过SWOT分析与核心问题梳理,揭示设施短缺、空间失活、交通不便等主要矛盾,为更新设计奠定依据。
设计说明
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指导下,本方案响应重庆市城市更新要求,针对鲤鱼池片区存在的设施短缺、空间失活、交通不便、风貌破败及居民需求未满足等问题,提出“磁力焕活计划”改造理念。通过完善15分钟生活圈、微更新策略和多维公共空间改造,构建新型管理机制,推进“五宜空间”建设,打造“安全、舒适、方便、美观”的新型社区生活圈。此举将满足多样化需求,激发社区活力,促进老旧社区向开放包容的重庆特色现代化社区转变。
磁力愿景
提出“磁力焕活计划”,以磁场效应为理论支撑,结合居民需求,构建更新逻辑与分阶段策略。通过“磁极—磁场—磁力”的概念模型,明确社区更新的驱动方式与实施路径。
生活矩阵
呈现整体更新后的空间格局与功能分布,优化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空间体系。通过社区广场、口袋公园、水塔广场等节点,构建多层次公共空间网络,形成完整的15分钟生活圈。
焕新场景
以三维鸟瞰图和透视场景展现更新后的整体风貌。重点突出社区食堂、艺术中心、广场与街巷等空间的焕新效果,体现社区活力的重塑与开放包容的现代化风貌。
设计感悟
以“磁力焕活计划”为核心,立足15分钟生活圈理念,针对鲤鱼池片区设施短缺、空间失活、交通不便等问题提出系统性更新策略。通过微更新手法、多维公共空间营造与新型治理机制,打造“五宜空间”,实现社区功能完善与活力重塑。方案兼具创新性与可实施性,能有效推动老旧社区向现代化、开放包容的重庆特色社区转型。
设计亮点
1、15分钟生活圈重构
基于重庆地形和居民需求,规划教育、医疗、休闲、商业等功能点,形成便利均衡的15分钟生活圈,满足不同年龄层的多样化需求,提升社区整体宜居性。
2、多维公共空间网络
通过水塔广场、商业广场、儿童公园、社区食堂等多层次公共场所,打造“点—线—面”结合的空间体系,增强交流互动,提升居民归属感与凝聚力。
3、渐进式微更新策略
采用低成本、小切口的更新手段,如口袋公园、街巷微改造、社区墙绘等,实现环境品质快速提升,同时引导居民参与,增强社区自我更新能力。
4、特色风貌延续与创新
在保留历史文化印记的同时注入现代设计语言,既回应“老重庆”的记忆,又塑造开放包容的当代社区风貌,增强地域特色和文化认同。
5、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引入社区自治与多元参与模式,推动“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五宜空间”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老旧社区更新范例。
6、磁力焕活概念引入
创新性地将“磁场效应”理论应用于社区更新,提出“磁力焕活计划”,以核心节点为“磁极”,通过文化、商业、公共服务等多元功能的引入与互动,形成自我生长的社区活力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