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沈丹洋
设计成员:殷佳丽
指导老师:石浩宇 殷蓉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11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 - 水体生态修复
0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重生海岸线
院校名称:南京艺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指导老师:石浩宇 殷蓉
主创姓名:沈丹洋
成员姓名:殷佳丽
设计时间:2024-09-01
项目地点:辽宁省盘锦市
项目规模:125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水体生态修复
▲项目鸟瞰图和前期分析
本项目选址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临近渤海的红海滩景区。该区域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由于海岸线变迁、土壤与海水盐分上升及气候环境变化,导致了严重的海水倒灌与土壤盐碱化问题,致使独特的红海滩景观出现明显退化,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滨水空间视觉通透性受阻。这一生态退化过程进一步对当地以渔业、养殖业和制盐业为代表的产业构成负面冲击,凸显了进行生态修复与可持续规划的紧迫性。
在充分遵循国土空间“三区三线”上位规划的要求下,项目以打造“国际湿地之都”为总体目标,致力于优化区域生态格局。基地周边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农业本底深厚,文化底蕴独具特色,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禀赋与文化内涵。综合现状分析与区域条件,本项目将针对核心生态矛盾,统筹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探索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韧性发展路径。
设计说明
▲项目平面图和设计愿景
面对红海滩景区生态退化、盐碱化加剧及亲水空间阻隔的现状,我们提出以“生态再生·韧性生长”为核心的四阶段设计愿景。
从2025年盐碱化影响仍存的现实起点出发,我们计划于2030年通过人工干预与生态浮岛等技术的引入,逐步启动场地改造与系统修复。至2035年,智慧农业将全面融入生态种植,有效改善土壤与水质,提升环境承载力。展望2040年,我们致力于实现整体环境的系统性与韧性提升,形成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网格,使红海滩重现共生、繁荣、可持续的湿地新景观。
▲项目设计策略
本设计提出三大核心策略,以系统性地应对场地生态与人文挑战。首先,基于生态策略,借鉴鱼鳞坑原理构建生态浮岛,结合地形重塑与智能水循环系统,精准调控水资源、改善土壤质量,并通过适生植物群落恢复生态韧性。其次,通过节点塑造策略,打造生态修复、文旅融合及人鸟共生三类主题节点,增强空间连续性与功能复合性,促进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
▲人、鸟、鱼共生系统
最后,以人鸟共生策略为核心,划定生态缓冲区与栖息地保护区域,统筹水下与鸟类生物栖息需求,并引入人鸟互动设施,在修复生境的同时提升公众参与感和生态感知,实现人与自然生命的深度联结。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