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璞韵·施城逸镜—基于“二十四节气”文化理念下的休闲文化度假区设计
Wushi Puyun · Shicheng Yijing – Design of a Leisure and Cultural Resort Based on the Cultural Concept of "The 24 Solar Terms"

主创设计:李嘉洁 郑菊珍 吕桂贤 高鑫阳 毛淑媛

指导老师:牟伦超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0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文化体验设计

3
热度:6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五时璞韵·施城逸镜—基于“二十四节气”文化理念下的休闲文化度假区设计

院校名称:湖北民族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指导老师:牟伦超

主创姓名:李嘉洁 郑菊珍 吕桂贤 高鑫阳 毛淑媛

设计时间:2025-08-30

项目地点:恩施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文化体验设计

设计理念-平面布局

深入挖掘 “二十四节气” 内涵并进行现代转译,以春夏秋冬四季为核心轴线划分空间,平面布局融合五重时序体验区、土家苗寨文化展示区、水库生态景观区及节气生态馆等功能板块,实现时序叙事、文化体验与生态互动的空间整合。

设计说明

“五时璞韵·施城逸镜”休闲文化度假区以立春、惊蛰、小满、秋分、冬至五大节气为轴,凝练二十四节气精髓,构建五重时序体验:立春设“迎春耕”播种活动,惊蛰开“寻虫趣”自然课堂并借水库增雨模拟春雨,小满办“晒新麦”民俗展,秋分摆“映月宴”配节令市集,冬至启“酿年酒”工坊。
设计围绕“璞韵”打造双文化核心:一方面将土家苗寨织锦纹样融入建筑与导视,复原“祭春神”等农耕仪轨,游客可参与织锦、学唱农谣;另一方面以水库呼应节气,惊蛰泄洪润梯田,秋分造“水中映月”景观,搭配灯光营造夜赏氛围。生态上以“循天时・敬地利・促共生”为内核:依节气调水库灌溉节奏,划定原生植被保护区设观测步道,建“节气生态馆”用装置可视化生态过程,还推出“生态农业”体验项目。整体借“时序-空间-文化”三维叙事串联,通过五感体验强化沉浸感——视觉有节气景观与展演,听觉有民歌音效,嗅觉有专属香氛,味觉有“节气宴”,触觉有“触感步道”;同时打造梯田湿地等微型生态节点,让山水成为媒介,引导游客感知生命节律与资源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观的“天地对话”。

前期分析

以恩施为设计选址,充分考量当地气候、地形地势、植被水文等自然条件与土家苗寨原生文化,同时参考区域现有客流特征,为后续以 “二十四节气” 为核心的度假区设计奠定科学且贴合地域实际的基础。

策略阐释

策略阐释分为 “时序锚定、文化赋韵、生态护水、三维融合” 四大板块,以五大节气锚定时序体验,用土家苗寨文化赋予空间韵味,借水库生态调度守护自然基底,最终通过 “时序 - 空间 - 文化” 三维融合,构建可感知的节气场景与 “天地对话” 的度假体验。

设计效果

通过关键节点深化设计与节气融合运用,结合局部场景(如节气工坊、沿岸景观)与整体空间的效果图呈现,直观展示出五重时序体验落地、土家苗寨文化具象化、水库生态景观活化的设计效果。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二十四节气串联恩施少数民族文化,创新“文脉锚固+自然共生”双核策略,将土家吊脚楼、节气农事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景。依托规划区域的生态基底,构建低干预海绵系统,实现文化活化与生态保护平衡。同时融入智慧导览技术,打造虚实融合的民族文化体验新模式,为民族地区文旅创新助力。

设计亮点

1. 文化深度融合

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线,串联恩施土家族、苗族文化元素(如吊脚楼建筑、摆手舞民俗),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场景,实现文化符号的空间转译与活化利用。

2. 生态优先设计

依托金马水库自然基底,构建弹性海绵湿地系统,通过微地形引导雨水循环,采用低干预开发模式平衡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需求。

3. 科技赋能体验

引入智慧导览技术,结合AR虚拟展示与实体场景互动,打造虚实融合的民族文化体验新模式,提升游客参与感与文化感知深度。

4. 全季活动策划

围绕节气时序设计差异化活动(如春分采茶、秋分晒秋),形成四季分明的主题体验动线,破解民族地区旅游季节性瓶颈。

5. 在地材料创新

提取西兰卡普织锦纹样、白虎图腾等地域符号,转化为建筑立面装饰、景观装置及文创产品,强化空间辨识度与文化认同感。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