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河遗韵·皂河新赋——集体记忆视域下皂河古镇沿运河风光带景观重绘
Echoes of the Grand Canal: A New Ode to Zaohe

主创设计:历怡晴

设计成员:余晓炜

指导老师:胡昕宇 严军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07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地域符号转译

0
热度:37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云河遗韵·皂河新赋——集体记忆视域下皂河古镇沿运河风光带景观重绘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胡昕宇 严军

主创姓名:历怡晴

成员姓名:余晓炜

项目地点:江苏省宿迁市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地域符号转译

前期研究与现状分析

通过宏观到微观的综合研究,分析场地的自然格局、历史脉络、社会结构与空间现状,揭示运河沿线在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矛盾:遗产保护与功能更新的冲突,景观潜力与利用不足的落差。明确问题与机遇,为后续设计策略提供扎实的依据。

设计说明

场地选址于江苏省宿迁市皂河古镇旁,设计前期在场地古迹遗址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古镇及运河相关方志图文史料户将运河记忆,文化与居民三者融合提出集体记忆理念,利用主体客体及载体进行前期分析,基于运河全景图及康乾南巡图提取古时运河文化元素及场景,将传统绘画步骤一平涂、分染、罩染、点染烘染与设计策略相融合,在空间上基于场地原有肌理设计场景并策划活动,在时间通过复现往昔记忆、锚固地方文化印象,从而进一步延续地方情感,复兴活化运河文化历史,推动当代的运河建设与发展。即在集体记忆的基础上通过时间与空间双轴线将绘画手法进行串联,整体致力于利用现代园林技术复兴并延续运河文化,打造独一无一的现代运河记忆。

背景梳理与设计理念

结合运河千年变迁与文化记忆,提炼传统建筑、民俗活动与场景意象,形成设计思路。通过“记忆延续—文化活化—场景再生”的理念,将历史与当下结合,重塑人、河、城的互动关系。确立以文化叙事为主线、生态修复为基底的总体愿景。

策略布局与空间组织

提出多层次的设计策略,包括遗产保护、产业更新、公共空间利用与景观修复。通过空间组团与功能分区的梳理,构建“生产—生活—文化”三位一体的复合系统,既回应市民的多样需求,又凸显运河遗产的独特价值。

节点塑造与效果展示

从整体到细部,展现不同尺度下的设计成效:沿线重要节点通过景观置入与文化再现,形成沉浸式体验;公共空间融入市井烟火与节庆场景,重现运河繁华的意境。最终呈现一幅“遗产延续、生态共生、生活共融”的运河新画卷。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集体记忆”为理论核心,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绘画“五步技法”转译为景观设计语言,构建了“时空双轴”叙事系统与五大主题分区。不仅系统性地解决了文化展示碎片化问题,更通过可参与的场景与活动策划,将运河历史转化为可感知的当代体验,为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地域复兴提供兼具创新性与人文深度的优秀范本

设计亮点

本项目核心亮点在于首创"绘卷五法"设计转译体系:将传统绘画中的平涂、分染、罩染、点染、烘染五种技法,创新性转化为肌理延续、场景营造、游线组织、地标锚固、活动策划五大景观策略。这一独具中国美学特色的设计语言,成功构建起时空双轴交织的叙事系统,让运河文化在当代景观中获得诗意重生,为文化遗产活化提供了可复用的创新范式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