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陈乐前
设计成员:李宸煜、刘杰、黎奕辰
指导老师:胡娉婷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04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文化体验设计
0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生息和鸣·辰礼和序——文化焕新与生态代谢协同的乡村再生设计
院校名称:东莞城市学院-城建与智造学院
指导老师:胡娉婷
主创姓名:陈乐前
成员姓名:李宸煜、刘杰、黎奕辰
设计时间:2025-05-06
项目地点:广东省肇庆市高新区蒋家村
项目规模:13.4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文化体验设计
▲鸟瞰图、前期分析、文化生态现状图、人群分析图
本图以鸟瞰视角全景呈现蒋家村的空间格局,通过精准标注关键节点与系统梳理空间脉络,清晰展现村落的肌理特征与空间精华,为后续设计提供扎实的空间认知基础。在现状研究方面,图纸构建了系统性的分析框架:文化层面,从建筑质量、闲置状况与层数分布三维度解析物质空间现状,结合历史沿革考证印证文化传承的完整性;生态层面,创新运用问卷调研与碳核算方法,科学诊断生态机能失衡问题,并通过桑基图可视化解析人群活动与资源流动的关系,精准定位生态失落的症结所在。这套分析体系既延续了历史文脉,又融入了科学量化方法,为后续“文化-生态”协同再生设计建立了清晰的逻辑框架与问题导向,体现了多学科融合的创新研究思路。
设计说明
▲概念逻辑图、设计策略图、空间结构图、总平面图、小鸟瞰图
本图通过系统性的可视化语言,构建了“文化-生态”协同再生设计的逻辑框架。图纸以清晰的图解形式,阐释了“协同单元-协同轴线-协同场”三级体系对文化基因与生态过程的转译作用,为后续空间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与生成依据。基于对蒋家村原生空间格局的尊重与提升,方案提出“三轴六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三条发展轴线分别串联文化、生态与产业功能;六大功能区依场地特征有机布局,形成功能复合的协同场域;内部植入的多个节点通过主题轴线串联,形成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的线性网络,有效整合蒋家村的文化生态资源。总平面图在延续村落肌理的基础上,展示了各功能区的空间关系与节点分布,既体现了对在地空间的深刻理解,也清晰呈现出文旅赋能型可持续乡村的再生愿景。整套图纸将抽象协同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空间策略,为乡村再生提供了从概念到落地的完整设计范式。
▲建筑专项图、IP符号转译图、设计方案图、游线说明图、效果图
该图系统阐释了本项目“空间叙事驱动协同再生”的核心设计理念。图纸以被动式通风建筑手法为生态基底,通过原创的IP符号系统转译传统在地文化,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图纸清晰呈现了以“协同单元”为最小细胞、通过主题轴线串联形成六大协同场的空间结构。每个协同场都是一个功能复合的共生体,图示通过解剖图例展示了文化焕新与生态代谢的具体协同机制。图纸描绘了“四时光韵”沉浸式游线,以叙事性手法将各个节点有机串联,形成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整套图纸既体现了多专业协同的设计深度,又通过统一的视觉叙事将复杂的协同关系转化为可读、可感的图像语言,完整呈现了从概念到空间的设计生成逻辑。
▲经济、环境、活力再生效益图、沉浸式游线效果图
本图通过详实的数据可视化,清晰呈现了项目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在经济效益层面,创新性“渔光互补”模式与文创产业共同推动了乡村产业升级,实现了可观的经济回报;在环境效益层面,通过碳汇量前后对比数据,直观展示了生态修复与环境再生的显著成效。图纸从四个维度构建了社区活力再生体系:通过吸引村民回流增强社区主体性,通过游客激活注入外部活力,通过环境认同重塑在地凝聚力,通过文化盘活实现传统资源的当代转化,共同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永续机制。同时,图纸生动展示了“四时光韵”沉浸式游线的场景效果与设计理念,通过晨启、午绽、暮转、夜息四幕叙事结构,将文化体验与生态感知有机融合,为游客创造多层次、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充分体现文化生态协同再生的设计愿景。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