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息和鸣·辰礼和序——文化焕新与生态代谢协同的乡村再生设计
Harmonious Resonance · Celestial Order: Rural Regeneration Design Synergizing Cultural Revival and Ecological Metabolism

主创设计:陈乐前

设计成员:李宸煜、刘杰、黎奕辰

指导老师:胡娉婷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04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文化体验设计

0
热度:466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生息和鸣·辰礼和序——文化焕新与生态代谢协同的乡村再生设计

院校名称:东莞城市学院-城建与智造学院

指导老师:胡娉婷

主创姓名:陈乐前

成员姓名:李宸煜、刘杰、黎奕辰

设计时间:2025-05-06

项目地点:广东省肇庆市高新区蒋家村

项目规模:13.4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文化体验设计

▲鸟瞰图、前期分析、文化生态现状图、人群分析图

本图以鸟瞰视角全景呈现蒋家村的空间格局,通过精准标注关键节点与系统梳理空间脉络,清晰展现村落的肌理特征与空间精华,为后续设计提供扎实的空间认知基础。在现状研究方面,图纸构建了系统性的分析框架:文化层面,从建筑质量、闲置状况与层数分布三维度解析物质空间现状,结合历史沿革考证印证文化传承的完整性;生态层面,创新运用问卷调研与碳核算方法,科学诊断生态机能失衡问题,并通过桑基图可视化解析人群活动与资源流动的关系,精准定位生态失落的症结所在。这套分析体系既延续了历史文脉,又融入了科学量化方法,为后续“文化-生态”协同再生设计建立了清晰的逻辑框架与问题导向,体现了多学科融合的创新研究思路。

设计说明

本项目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郊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以肇庆高新区蒋家村为实践载体,创新性地构建了以"协同"为内核的乡村再生范式。我们以最小的协同单元为细胞,通过主题性组织形成多条协同轴线,最终在功能空间层面融合为六大协同场,形成层次清晰、自我生长的乡村生命系统。
    设计将"周礼"文化融入空间肌理,使文化传承成为生态代谢的推动力,让生态基底成为文化焕新的承载体,真正实现"文化为魂,生态为骨"的协同格局。通过叙事性游线有机串联各协同场,引导体验者在不同场景中感知文化与生态的相互滋养。这些场域如同生命的泉眼,重新组织物质与能量的流动,催化出持续的经济活力。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路径:智慧灌溉系统实现生态用水精准调控,数字孪生技术辅助方案推演,生态工法修复水体自净能力,本土材料与低技建造策略降低碳足迹。这些技术创新有机融入各个协同场景,为文化传承与生态代谢提供坚实支撑。
    最终,我们塑造了一个可自主循环、持续进化的乡村生命系统,不仅重塑了蒋家村的空间肌理,更培育出具有自我生长能力的乡村共同体,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城郊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生态"协同再生的范式样本,展现了生命与文明和鸣的未来图景。

▲概念逻辑图、设计策略图、空间结构图、总平面图、小鸟瞰图

本图通过系统性的可视化语言,构建了“文化-生态”协同再生设计的逻辑框架。图纸以清晰的图解形式,阐释了“协同单元-协同轴线-协同场”三级体系对文化基因与生态过程的转译作用,为后续空间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与生成依据。基于对蒋家村原生空间格局的尊重与提升,方案提出“三轴六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三条发展轴线分别串联文化、生态与产业功能;六大功能区依场地特征有机布局,形成功能复合的协同场域;内部植入的多个节点通过主题轴线串联,形成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的线性网络,有效整合蒋家村的文化生态资源。总平面图在延续村落肌理的基础上,展示了各功能区的空间关系与节点分布,既体现了对在地空间的深刻理解,也清晰呈现出文旅赋能型可持续乡村的再生愿景。整套图纸将抽象协同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空间策略,为乡村再生提供了从概念到落地的完整设计范式。

▲建筑专项图、IP符号转译图、设计方案图、游线说明图、效果图

该图系统阐释了本项目“空间叙事驱动协同再生”的核心设计理念。图纸以被动式通风建筑手法为生态基底,通过原创的IP符号系统转译传统在地文化,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图纸清晰呈现了以“协同单元”为最小细胞、通过主题轴线串联形成六大协同场的空间结构。每个协同场都是一个功能复合的共生体,图示通过解剖图例展示了文化焕新与生态代谢的具体协同机制。图纸描绘了“四时光韵”沉浸式游线,以叙事性手法将各个节点有机串联,形成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整套图纸既体现了多专业协同的设计深度,又通过统一的视觉叙事将复杂的协同关系转化为可读、可感的图像语言,完整呈现了从概念到空间的设计生成逻辑。

▲经济、环境、活力再生效益图、沉浸式游线效果图

本图通过详实的数据可视化,清晰呈现了项目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在经济效益层面,创新性“渔光互补”模式与文创产业共同推动了乡村产业升级,实现了可观的经济回报;在环境效益层面,通过碳汇量前后对比数据,直观展示了生态修复与环境再生的显著成效。图纸从四个维度构建了社区活力再生体系:通过吸引村民回流增强社区主体性,通过游客激活注入外部活力,通过环境认同重塑在地凝聚力,通过文化盘活实现传统资源的当代转化,共同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永续机制。同时,图纸生动展示了“四时光韵”沉浸式游线的场景效果与设计理念,通过晨启、午绽、暮转、夜息四幕叙事结构,将文化体验与生态感知有机融合,为游客创造多层次、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充分体现文化生态协同再生的设计愿景。

设计感悟

本项目通过构建协同单元-轴线-场的系统性框架,创新性地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生态代谢的深度协同。我们以多学科协同为方法论,将生态技术有机融入空间场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再生范式。项目不仅重塑了蒋家村的空间肌理,更培育出一个具有自我生长能力的乡村生命系统,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城郊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板。

设计亮点

1.  理论创新性:应用“协同单元”核心概念,将其定义为文化功能与生态功能发生协同作用并产生溢出效应的最小空间单元,为乡村再生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与设计语言。
2.  策略系统性:将多个“协同单元”串联成线,再编织成协同空间场,形成一套从宏观结构到微观体验的完整设计体系,实现了从“空间改造”到“空间再生”的跨越。
3.  模式可复制性:所提出的“文化-生态”协同模型及“协同单元”营造手法,源于对城郊乡村普遍问题的洞察,其设计逻辑与策略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与推广价值。
4.  多专业合作,学科交叉融合。本设计由景观设计专业老师与城乡规划专业老师共同指导,由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将科学、理性的景观设计理念融入了乡村空间规划与设计。
5.  将智慧智能创新融入景观空间,打造一个多样、美丽、有趣、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我们针对涉及范围内节点进行深化设计,形成多样节点,将空间叙事融入生态,推动了生态环境与人民美好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