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涟漪——鄱阳湖江豚栖息地弹性修复系统设计
The Last Ripple – Design of the Resilient Restoration System for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Habitat in Poyang Lake

主创设计:高一炫

设计成员:李梦瑶 杨斯语

指导老师:李羔羊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01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 - 水体生态修复

0
热度:65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最后一片涟漪——鄱阳湖江豚栖息地弹性修复系统设计

院校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羔羊

主创姓名:高一炫

成员姓名:李梦瑶 杨斯语

设计时间:2025-08-2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水体生态修复

▲场地现状及问题

设计说明

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水域辽阔且与长江连通,曾是长江江豚赖以生存的家园,水草丰美、鱼虾成群的环境,孕育着灵动的江豚族群。但受人类活动、水利工程影响,江豚面临食物减少、栖息地碎片化危机,往日江豚嬉戏湖面的景象渐成回忆,生态活力显著减弱。如何修复江豚栖息地的自循环生态体系?如何重建人与江豚、鄱阳湖的和谐关系?如何守护江豚承载的生态文化价值?基于生态修复理念,挖掘鄱阳湖生态与社会价值,设计以 “栖息地修复、生态连通、智慧守护” 为核心,旨在重构江豚、水生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重建人与鄱阳湖的情感联结,唤醒生态保护意识。针对栖息地生态循环受损问题,通过生态群落重建营造适宜环境,建生态丁坝群稳定水域,连通河湖水系恢复水循环,补充江豚食物,既修复生态,也为生态旅游夯实基础。面对人与鄱阳湖生态关联割裂的现状,构建生态廊道引导江豚活动,方便公众观察;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江豚监测救护,探索人豚共生模式,重塑情感纽带。围绕江豚生存、人豚关系、生态循环三大核心矛盾,在尊重鄱阳湖原有肌理的前提下推进改造:在适宜区域开展生态群落重建,为江豚打造优质栖息地;构建生态廊道助力江豚迁徙;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智能化监测;通过底泥修复、微人工干预优化自然做工系统,多维度守护江豚与鄱阳湖生态。

▲物种分析与数字孪生设计策略

▲策略效果图与栖息地保护策略

▲生态廊道及自然做工系统策略

设计感悟

本项目聚焦鄱阳湖江豚危机,具显著奖励价值:其一,创新 “栖息地修复 - 生态连通 - 智慧守护” 三维策略,数字孪生技术填补淡水豚智慧保护空白;其二,重构人豚共生,让保护成社会共识;其三,尊重场地肌理,兼顾短期修复与长期运营。为江豚保护提供方案,更示范生态与公众参与融合,符合奖励导向。

设计亮点

本项目设计亮点集中于 “低干预、高适配” 的生态修复逻辑,尤其自然做工系统的运用,打破传统人工干预的局限:通过模拟自然水文节律,利用底泥修复技术吸附污染物、培育微生物群落,同时以微人工干预(如生态砾石床铺设)引导水体自净,既避免大规模工程对江豚栖息地的扰动,又让生态系统依托自然力逐步恢复循环能力,实现 “以自然养自然”。​此外,三维策略形成协同优势:栖息地修复与自然做工系统联动,生态群落重建为底泥修复提供生物支撑;生态连通策略中,廊道设计契合自然水流方向,与自然做工系统共同保障江豚迁徙通道的生态完整性;智慧守护则通过数字孪生实时监测自然做工效果,动态调整干预强度,让修复过程更精准、更贴合场地生态需求。

专家评语

作品准确把握了鄱阳湖生态退化、江豚栖息地破碎化的核心矛盾,提出栖息地修复、生态连通、智慧守护的三维策略,既有科学严谨性,又展现出技术与文化的融合。设计中运用生态丁坝群、生态廊道与自然做工系统,在低干预前提下实现高适配的生态恢复,充分体现了“以自然养自然”的理念。同时,数字孪生技术的引入,不仅为淡水豚类的智慧保护开辟了新路径,也使修复过程更精准与可持续。作品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生态修复,重建了人、江豚与鄱阳湖之间的情感纽带,将保护转化为社会共识与文化认同。整体方案兼具生态、科技与社会三重意义,具有极强的示范性与推广价值,是一份兼顾科学深度与公共意义的优秀设计成果。

此设计紧扣鄱阳湖江豚生存危机,以 “修复、连通、守护” 为核心,多举措解生态与人文矛盾,既助江豚栖息,又促人豚和谐,兼具生态与社会价值。

该设计聚焦鄱阳湖江豚栖息地修复,创新 “栖息地修复 - 生态连通 - 智慧守护” 三维策略,数字孪生技术与自然做工系统融合突出,可视化与叙事逻辑清晰,为淡水豚类保护与生态智慧修复提供了兼具科学创新与社会价值的实践范式。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