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高一炫
设计成员:李梦瑶 杨斯语
指导老师:李羔羊
作品编号:ILIA-S-202513501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 - 水体生态修复
0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最后一片涟漪——鄱阳湖江豚栖息地弹性修复系统设计
院校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羔羊
主创姓名:高一炫
成员姓名:李梦瑶 杨斯语
设计时间:2025-08-20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水体生态修复
▲场地现状及问题
设计说明
▲物种分析与数字孪生设计策略
▲策略效果图与栖息地保护策略
▲生态廊道及自然做工系统策略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专家评语
作品准确把握了鄱阳湖生态退化、江豚栖息地破碎化的核心矛盾,提出栖息地修复、生态连通、智慧守护的三维策略,既有科学严谨性,又展现出技术与文化的融合。设计中运用生态丁坝群、生态廊道与自然做工系统,在低干预前提下实现高适配的生态恢复,充分体现了“以自然养自然”的理念。同时,数字孪生技术的引入,不仅为淡水豚类的智慧保护开辟了新路径,也使修复过程更精准与可持续。作品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生态修复,重建了人、江豚与鄱阳湖之间的情感纽带,将保护转化为社会共识与文化认同。整体方案兼具生态、科技与社会三重意义,具有极强的示范性与推广价值,是一份兼顾科学深度与公共意义的优秀设计成果。
此设计紧扣鄱阳湖江豚生存危机,以 “修复、连通、守护” 为核心,多举措解生态与人文矛盾,既助江豚栖息,又促人豚和谐,兼具生态与社会价值。
该设计聚焦鄱阳湖江豚栖息地修复,创新 “栖息地修复 - 生态连通 - 智慧守护” 三维策略,数字孪生技术与自然做工系统融合突出,可视化与叙事逻辑清晰,为淡水豚类保护与生态智慧修复提供了兼具科学创新与社会价值的实践范式。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