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筑赋新-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与AHP层次分析法的上海废弃工厂改造设计
Tongzhu Fuxin: Shanghai Abandoned Factory Regeneration Design Based on Urban Catalyst Theory and the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主创设计:马鑫月

设计成员:徐歆瑶 方艺静 吴建昕

指导老师:王薇 郑振华

作品编号:ILIA-S-20251349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工业遗产再生

0
热度:194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桶筑赋新-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与AHP层次分析法的上海废弃工厂改造设计

院校名称:天津工业大学-其它-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王薇 郑振华

主创姓名:马鑫月

成员姓名:徐歆瑶 方艺静 吴建昕

设计时间:2025-08-01

项目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

项目规模:88174平方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工业遗产再生

前期

主要是关于项目的前期调研的分析,历史分析、区位分析、上位规划分析、光照分析等,从1960年代工业萌芽、1983年厂房扩建、1987年“九二〇”事件印记,到1991年外资入股、1999年产能高峰,终至2015年停产封存,五条时间切片纵向投射在厂区平面,叠合出“成长—辉煌—衰落”三段式轨迹,为更新设计划定可识别、可转译的工业记忆锚点。

设计说明

简版:项目以沪上废弃工厂六座储气筒为核,按城市触媒“激活—扩散—共生”路径,植入AHP多因子权重模型,从居民需求、空间效率、文化延续三维比选,敲定综合、艺术、运动、娱乐、疗愈、氧吧六桶分区。改造保留原混凝土环梁与铆钉肌理,局部嵌LOW-E玻幕及环保涂层,昼透夜朗,新旧对话。内部垂直重构:综合桶设折叠剧院与漂浮书吧;运动桶悬3D攀岩环+空中跑道;艺术桶可升降展墙;疗愈桶引入雾森与光疗;娱乐桶植入AR互动;氧吧以植栽屋顶衔接湿地。六桶互为配套,形成15分钟社区活力圈,将工业废墟转译为可持续生活乐园,为上海更新提供可复制的触媒样本。

详细:本项目以上海废弃工厂内的六个储气筒为核心改造载体,深度融合城市触媒理论与AHP理论,通过科学系统的改造策略,实现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与城市功能的更新升级。
在理论应用层面,基于城市触媒理论,将六个储气筒视为激活周边区域的“核心触媒”,通过改造赋予其新的功能与活力,进而带动周边城市空间的更新与发展,形成“触媒-扩散-共生”的城市更新路径;依托AHP理论,对储气筒的改造方向、功能布局进行多维度权重分析,从居民需求、空间利用率、文化传承等多个指标出发,科学确定综合桶、艺术桶、运动桶、娱乐桶、疗愈桶及室外氧吧六大功能分区的规划,确保改造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在改造手法上,重点实施空间重构与外立面重塑两大策略。空间重构方面,打破储气筒原有的单一工业空间形态,根据不同功能需求进行内部空间划分,如在综合桶内构建剧院与休息间的分层布局,在运动桶内打造垂直化的运动场地,最大化利用立体空间;外立面重塑则兼顾工业遗产风貌保护与现代美学表达,保留储气筒原有的工业肌理与结构特征,同时采用环保涂料、玻璃幕墙等现代材料进行局部改造,使建筑外观既展现历史厚重感,又具备现代设计美感,实现“工业记忆”与“现代生活”的视觉融合。
从功能价值来看,六大功能分区形成互补共生的多功能生活社区:综合桶满足居民文化娱乐与日常休憩需求,艺术桶为艺术创作与展示提供平台,运动桶助力居民健康生活,娱乐桶丰富休闲体验,疗愈桶营造放松舒缓的空间环境,室外氧吧则打造绿色生态的公共活动区域。整体设计不仅实现了废弃工厂从“工业废墟”到“生活乐园”的转变,更通过工业遗产的活化,传承城市工业文化记忆,为上海城市更新提供兼具学术支撑与实践价值的范例,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活力节点。

中期

功能的分化、设计理论、设计思路、元素提取、场地推演、平面图展示,展示了一个融合自然与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花海漫步道蜿蜒于绿意之间,串联艺术长廊、观景台与儿童活动区;健身广场、沙坑乐园及下沉休憩区满足全龄活动需求;办公区与综合配套掩映在林荫中,工厂改造与亲水栈道相映成趣,室外氧吧与水岸步道交织成呼吸式生态廊道。灯光系统夜间勾勒动线,艺术装置点缀其间,形成可游、可憩、可赏的立体景观节点,彰显可持续的城市更新理念。

后期

该部分主要是效果图的展现以及产业运营、空间策略、教育策略等,其中产业策略展示园区产业转型策略:从停产前的第三产业,转向融合文化、康养、购物等多元业态,构建工业记忆与健康福祉并重的城市触媒体系

设计感悟

本人以城市触媒与AHP理论双轮驱动,精准激活沪上六筒工业遗产;从权重决策到空间重构,兼顾历史厚度与未来活力,实现“工业记忆”向“生活乐园”的高阶转译,为上海更新提供可复制的学术+实践范式。

设计亮点

双理论耦合:首创“城市触媒×AHP”模型,先以触媒理论锁定六筒为“引爆点”,再借AHP对居民需求、文化价值、空间潜能等12项指标赋权,科学导出“6×1”功能矩阵,让每一筒都成为精准回应社区痛点的“靶向胶囊”。
空间折叠:在直径18 m、高30 m的限高内植入“垂直叠合”策略——综合桶的悬挑剧院、运动桶的旋转跑酷塔、疗愈桶的漂浮冥想环,均通过“筒中筒”钢结构实现荷载归零,释放50%额外使用面积。
工业美学新译:保留原始铆焊纹理,再以“温差光晕”玻璃幕墙替代部分钢板,日间反射老厂房红墙,夜间内透光晕如高炉再燃;环保相变涂料可随季节微变色,让“工业时间”成为可阅读的城市表情。
功能生态闭环:六筒与屋顶“空中氧吧”由40 m悬索桥串联,形成“文化—运动—疗愈”270秒活力圈,预期日均客流1.2万,带动周边地价提升18%,实现“触媒—扩散—共生”全周期验证。

专家评语

该方案设计新颖,有创新意识,注重平面的布局,和场所精神的表达,再空间、工业美学、生态等方面实现了融合。

本方案理论扎实,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运用城市触媒与AHP模型,将工业遗址转化为多功能社区活力核。设计兼具历史敬畏与现代美学特征,展示出较为扎实的专业能力。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