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河契约——生态-产业协同设计下的东湖吹笛景区萤火虫复兴计划
The Firefly River Pact: A Firefly Revival Plan for the Donghu Blowing Flute Scenic Area under the Synergistic Design of Ecology and Industry

主创设计:雒腾宇

设计成员:李春阳 蒋蕙 李新月

指导老师:殷利华 王通

作品编号:ILIA-S-202513495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 - 生物网络构建

0
热度:172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萤河契约——生态-产业协同设计下的东湖吹笛景区萤火虫复兴计划

院校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殷利华 王通

主创姓名:雒腾宇

成员姓名:李春阳 蒋蕙 李新月

项目地点:湖北省武汉市

项目规模:6.79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生物网络构建

▲节点详细设计

设计说明

在全球 60% 萤火虫物种濒临灭绝、东亚消亡速度加剧的背景下,武汉东湖吹笛景区作为被城市包围的生态孤岛,正面临着本土萤火虫种群锐减的困境:湿地破碎化、光污染与农药侵蚀,而传统产业开发更激化了人地矛盾。
    基于前期问题,设计以 "萤河契约" 为核,构建生态-产业协同体系:通过陆栖抚育盆和湖滨湿地泡修复生境;以灯光波长智能调控、建筑生境化改造消解保护与开发冲突;将生态农业、暗夜科普、修复体验转化为萤火虫友好型产业,让游客在观萤体验中成为保护参与者。
    当流萤再次点亮滨湖夜空,当生态产业反哺生境修复,吹笛景区将成为城市与自然共生的典范. 以萤火为媒,缔结人城自然的永续契约,为高密度建成区生物多样性提供可复制的有效范式。

▲选题背景与前期分析

▲总体规划与分区导则

▲设计策略

设计感悟

本项目直面全球 60% 萤火虫濒危、东湖吹笛景区湿地破碎化等困境,以 “萤河契约” 创新构建生态 - 产业协同体系:用抚育盆、湿地泡修复生境,智能光控消解开发冲突,转化产业让游客参与保护。既实现人城自然共生,更为高密度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可复制范式,兼具生态价值与实践意义,值得奖励。

设计亮点

①城市核心区生境修复创新:针对东湖吹笛景区的生态孤岛特性,创新设计陆栖抚育盆与湖滨湿地泡链,填补高密度城区萤火虫栖息地修复技术空白。
②生态—产业协同破局:跳出 “保护与开发对立” 误区,用灯光波长智能调控、建筑生境化改造消解冲突,同步将生态农业、暗夜科普转化为 “保护型产业”,让产业收益反哺生境维护,实现可持续循环。
③公众参与式保护设计:通过红外观测直播、修复体验活动、碳积分认养等形式,让游客从“观萤者”转变为“守护者”,重构人-萤-城情感连接,解决传统保护中“公众缺位”问题。
④在地教训转化的可推广范式:复盘东湖两次萤火虫项目失败经验,形成“生境修复-冲突消解-产业协同-公众参与”完整体系,为全球城市核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模板。

专家评语

方案紧扣全球萤火虫濒危与东湖景区生态孤岛化的现实难题,创新提出生境修复、冲突消解、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完整路径。通过陆栖抚育盆、湿地泡修复等技术手段,弥补高密度城区生境修复的技术空白;利用灯光波长智能调控与建筑生境化改造,化解开发与保护的对立;更将生态农业、暗夜科普与修复体验转化为保护型产业,实现经济收益反哺生态维护。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方案注重公众参与,赋予游客“守护者”的角色,让保护成为集体共识与实践。整体而言,该作品兼具科学性、创新性与社会价值,为城市核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极具启发意义。

该设计聚焦武汉东湖萤火虫复兴,创新构建 “生态 - 产业 - 公众” 协同体系,生境修复与产业转化策略突出,可视化与叙事逻辑清晰,为城市核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兼具技术创新与社会价值的实践范式。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