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矿境新生.韧性鹤岗-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寒地矿山生态系统再生计划
院校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其它
指导老师:洪丽
主创姓名:赵鹤雅
成员姓名:袁晓静 庄寒晶 范雨琦
设计时间:2025-09-06
项目地点:黑龙江省鹤岗市
项目规模:666hm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
平面图与前期分析
对于场地内进行完善的前期调研,包括场地内土壤,水体,植物,地形等多方面分析,为后续进一步的设计做基础准备。
设计说明
近年来,我国的发展目标从经济的迅速发展转换到自然环境的保护上面,各大矿区开始陆续关闭。然而,关闭的矿区往往留下大片裸露的土地、污染的土壤以及巨大的矿坑。并且多数煤矿在关闭后直接被遗弃,对于当地的环境并没有改善反而会造成更研究的污染。本项目选取黑龙江省鹤岗市国家矿上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对场地内部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寒地城市特色,以NBS作为矿区恢复的主要手段,进行矿区生态建设。
以自然环境为主导,将恢复分为植物,土壤,气候,景观多方面分别进行恢复,对场地进行全方位的改善。梳理地上废弃建筑分布,深度了解采矿活动对于地表土壤与自然植被的破坏,并依据生态修复理论,制定详细的生态修复策略与方法;争取经过多年的自然恢复使矿区回到未开采前的状态。开发矿区地下空间,以艺术设计手段探索矿区地下空间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多样景观建设,丰富场地内功能,在建设自然环境的同时满足游人的多种需求。本研究以NBS手法为主导,探索开采煤矿所导致的生态敏感与脆弱问题,以期对未来矿区生态恢复最初一定的贡献。
设计策略与场地预想
根据对场地的详尽分析,总结出场地的问题,与自然解决方案进行有机结合,提出建设方案。
主题策略实施
主题策略部分,从土壤,植物,宏观多方面展示场地的修复方法及修复效果,并展示场地内的各个节点功能。
专项设施及剖立面
场地内修复专项装置介绍及建成效果展示
设计感悟
方案以NBS为核心,针对废弃矿坑生态问题,提出多方协同修复策略,通过阶梯滞蓄、乡土复绿、低扰游线激活自生力,实现生态与游憩双赢;图纸逻辑严谨,监测机制完整,充分展现矿山生态复兴与价值再生的整合创新。方案在生态逻辑上展现出展现出对矿山生态修复议题的系统性思考,是一次将自然解决方案与场地深度融合的有益探索。
设计亮点
本研究以NBS手法为主导,探索开采煤矿所导致的生态敏感与脆弱问题,以期对未来矿区生态恢复作出贡献。通过本土耐寒植被重建、污染土壤分区治理与修复、微气候调控与雨水循环管理,以及景观形态恢复,构建自我维持的生态网络。同时系统梳理地上废弃建筑与采矿遗迹,采取“保留—修复—再利用”策略,结合艺术化表达与沉浸式地下空间开发,丰富游憩、科普与文化功能。方案强调长期自然驱动恢复、分期实施与适应性监测,实现生物多样性恢复与景观美学的有机统一,推动矿区由工业废墟向生态文化公园的可持续转型。设计同时优先低碳材料与低影响施工,并设置生态监测与公众参与平台,确保修复效果可视化、可持续。秉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期待随时间推移场地能依托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与演替,从初始状态逐步生长出繁茂植被、形成多样生境,最终构建出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好空间。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