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循野径·愈见新生——在地文化导向下的从化智慧疗愈步道规划设计
Wisdom Trails Through Wilderness Paths: Discovering Renewal—Planning and Design of Conghua's Smart Healing Trails Guided by Local Culture

主创设计:唐浣莎 许若茵 贾亦嘉

设计成员:李金悦 张才秀

指导老师:卢丹梅

作品编号:ILIA-S-202513483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全域旅游规划

2
热度:326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智循野径·愈见新生——在地文化导向下的从化智慧疗愈步道规划设计

院校名称: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卢丹梅

主创姓名:唐浣莎 许若茵 贾亦嘉

成员姓名:李金悦 张才秀

设计时间:2025-09-05

项目地点:广州从化区良口镇

项目规模:22096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全域旅游规划

总平面图

依“水之域-野之径-林之心”铺展三重疗愈长卷,借“故事串联、场域疗愈、智慧互联”,织就一场从感官唤醒到心灵修复的灵动徜徉。

设计说明

从化森林步道位于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背靠五指山,毗邻流溪河,全长约22公里。面对智慧文旅的热潮,这里该如何打造一个集科学疗愈、文化沉浸、生态可持续于一体的生态智慧疗愈游径呢?

本规划引入空间叙事理论,聚焦场地内的自然与文化故事,通过空间媒介、智慧媒介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的故事题材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叙事结构以水形态变化作为叙事暗线,以人在游览过程的情绪变化作为叙事明线。

本规划构建了三大策略“串故事·趣体验、营场域·愈身心、赋智慧·联全域”:“串故事”通过打造IP人物“小溯”在步道中的趣味旅程,形象阐述了场地文化故事中的“自然传说”“传统智慧”“历史文脉”三大叙事线;“营场域”通过结合步道周边的文旅资源,提出了疗愈空间的营造策略、活动策划;“赋智慧”将数字平台引入旅游导览、文化感知、疗愈体验,并将各类数字功能植入多元活动中。

本规划将空间格局划分为三个阶段“水之域-野之径-林之心”,打造三个重点设计片区“活力唤醒段、动态复苏段、深度修复段”,详细设计了三个节点,分别营造亲自然的疗愈水岸、稻乡共生的田园风貌示范带、自然共生的竹林露营地。此外,本方案规划了智慧平台为多元体验场景赋能;详细设计了IP人物“小溯”,该形象是水滴、森林、数字三者寓意的结合。

请跟随小溯的步伐,体验一场循水而行的身心疗愈之旅吧!

前期分析

于流溪河畔聆听瀑布古韵,在客家围屋回响红色记忆。“小溯”引路,循水而行,唤醒从化沉睡的山林故事,织就一段身心共愈的智慧旅程。

设计策略

于破碎步道与模糊记忆之间,借故事之线编织文化经纬,以疗愈场域浸润身心,用智慧之线串联全域足迹。

详细设计

“小溯”穿梭于疏林、碧水与稻浪之间,自“溪语初醒”的生态水岸,至“稻香润野”的田园诗篇,终抵“湖畔归栖”的林间秘境,织就三段愈境长卷。

设计感悟

1、​​理论深度:​​以“空间叙事”为骨架,数字化转译与沉浸式表达文化脉络。
​​2、模式综合:​​构建“IP+叙事”体系,通过文化叙事、疗愈修复、智慧联动三重策略,实现疗愈效果愈与生态可持续。
​​3、落地价值:​​ IP形象“小溯”作为旅游规划中的情感纽带,各分段的疗愈活动可转化为消费场景,切实赋能文旅产业。

设计亮点

本设计立足于从化“山-水-林-田”的独特生态基底,有三大核心亮点:
1、叙事赋能,文化智联:​​深入挖掘场地内干泷沟传说、客家文脉、农耕智慧等文化故事,以“水形态变迁”为物理暗线,以“游客情绪演进”为精神明线,构建完整的空间叙事体系,将散落的资源点转化为有情节、可感知的沉浸式体验。
​​2、IP引领,智慧沉浸:​​打造智慧IP形象“小溯”——一个源自水滴、森林与数字科技的引路人。“小溯”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更是智慧体验的媒介。它将叙事线索、疗愈活动与智慧串联,使科技应用充满情感与温度。
​​3、循水疗愈,三段共生:尊重 “水”这一核心资源,从物理形态(泉、溪、瀑、河)与精神意象(唤醒、复苏、修复)出发,将22公里步道打造成渐进疗愈旅程,实现生态、身心、文化的全域协同共生。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