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肖含章 雷晨 陈公肇
设计成员:刘力菲 刘珈瑜
指导老师:高江菡 董嘉莹 刘仁芳
作品编号:ILIA-S-202513482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 - 水体生态修复
0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红果生根时,碧脉润新畴——基于NBS理念的福建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三洲村界)规划设计
院校名称: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高江菡 董嘉莹 刘仁芳
主创姓名:肖含章 雷晨 陈公肇
成员姓名:刘力菲 刘珈瑜
设计时间:2025-07-30
项目地点:福建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
项目规模:113.8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水体生态修复
鸟瞰图及前期分析
对基址整体区位和周边资源、气候、上位规划和自然资源进行分析。通过一系列宏观分析,对场地有一个基本了解。对场地追本溯源,了解场地1980年以来到今天的水土治理背景,横向对比不同时间线下的场地水文和植被覆盖情况,认识到场地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奠定了场地的文化基调。首先对场地各要素进行梳理,深入了解场地现状基本情况,再从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生物资源等要素上有目的性地对场地更加深入认知。
设计说明
生态敏感性分析、NBS概念引入及设计策略
对场地现状有了深入了解后,提取适当的场地评价因子和制定相对应的场地评价体系和权重,获得场地的生态敏感性分布图,以其作为空间分布参考图,界定后续的场地开发程度。引入NBS理念,借鉴其核心内容和治理手段,结合场地敏感性和开发程度,确定场地规划主要策略,把场地分为“保护、缓冲、营建”三大分区,结合整体的管理措施,再将其具体的实践过程结合到具体场地。明确了三大分区和具体策略后,界定场地内部各自然要素类型、在场地道路、植物、驳岸各方面具体植入“保护、缓冲、营建”三种类型的具体设计手段。根据不同区块场地所需,设置成在不同功能的场所、构筑物以及服务建筑,在构筑物、建筑级场所等各方面具体植入“保护、缓冲、营建”三种类型的具体设计手段。
总平面图
绘制场地整体的规划平面图,展示入口到湿地公园内部的具体流线,以及不同分区下景观节点的分布位置。对场地方案从开发程度、景观结构、游憩组织等方面具体分析。
详细节点设计
设计分区为水土治理展示与自然科普教育区,具体选址为汀江国家湿地公园的中部地区,在对选址区位、设计导向和资源问题等详细分析,得出设计策略框架后,提出生态优化提升设计策略,提出滞留池、鱼鳞坑等的设计手段,在植被、水资源收集净化利用、河道治理等方面达到NBS的设计目的。
在对选址区位、设计导向和资源问题等详细分析,得出设计策略框架后,提出文教赋能与服务管理设计策略,提出文化教育加强及特色游线打造策略等的设计手段,在智能监测、活动策划、服务管理等方面达到NBS的设计目的。
将NBS理念中的设计策略结合生态人文手段,具体落实到水土保育区的具体设计过程中,融入到湿地肌理展示圆环、水土治理历程剧场、入口水质净化等节点的设计中去。
通过NBS手段,融入绿色建筑的相关设计手段,如绿色屋顶、绿色立面等方式,打造融于自然的湿地科普博物馆的设计。
设计分区为农事体验与民俗文化展示区,具体选址为汀江国家湿地公园的东部地区,根据场地用地类型以及周边村落,深度融合三洲村古村落文化构建一条“可触摸、可劳作、可带走”的沉浸式文化生态游线。
把分区策略按照保护-缓冲-营建-管理四个方面应用到场地具体点位,再作具体节点展示效果图以呈现策略应用后的场景。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