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景观视角下的武汉北洋桥片区更新改造计划
Wuhan Hongshan Beiyangqiao Area Project through Ecological-Productive-Living Integration

主创设计:顾开颜 赵一娜

设计成员:殷晓露 殷钰恬

指导老师:缪玲

作品编号:ILIA-S-202513477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 - 土地污染修复

0
热度:56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三生景观视角下的武汉北洋桥片区更新改造计划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缪玲

主创姓名:顾开颜 赵一娜

成员姓名:殷晓露 殷钰恬

设计时间:2025-09-05

项目地点:武汉市洪山区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生态修复与气候韧性-土地污染修复

▲前期分析

设计说明

随着国内城市化的推进,截至 2023年末,武汉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4.79%。作为重要地标的北洋桥地区,经济增长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随着城乡建设速度的放缓,城市扩张与工业发展遗留造成的问题逐渐突显:土地污染问题严重,基础设施建设切断生态廊道。原有的土地、生态、农业、居住区域之间关联性减弱,这一破碎格局削弱了地区的生态功能、生活质量,抑制着生产发展,造成了无形的损失。为改善这一现象,我们在三生景观这一理论指导下,提出渐进式的改善步骤,分为第一阶段“修复”、第二阶段“链接”和第三阶段“耦合”,共三个阶段,创造生态、生活、生产的耦合关系,以复兴该片区良好人居生存环境。
该项目的研究对象包括居住环境,生态滨水廊道,廊道中的江心岛屿。第一阶段聚焦于修复场地污染物质,利用河漫滩湿地演化与净水过程,逐步修复边缘地区。第二阶段,将滨水地区废弃土地转化为生产性农田,旅游性农田,彻底修复场地污染。在居住区内,实行生态型社区改造计划,创造生态步道,打造平衡生产与生态的宜居新城市生活节点。使地区在生态演化过程中,与周边环境发生联动,实现环境、社会与经济的有机耦合。

▲策略制定

▲策略实施

▲效果展示

设计感悟

本项目以 “三生景观” 理论为核心,精准针对北洋桥地区土地污染、生态断裂等痛点,创新提出 “修复 - 链接 - 耦合” 渐进式方案。通过生态修复、土地功能转化与社区更新的协同推进,实现生态、生活、生产的有机统一,为城镇化遗留问题治理提供可落地的实践范式,具备突出的理论价值与应用前景。

设计亮点

面对北洋桥地区因城市化推进出现的土地污染严重、生态廊道断裂、“三生” 空间关联性减弱的突出问题,运用 “三生景观” 理论深入剖析场地的生态本底、生活诉求与生产潜能。在遵循场地生态演替规律和既有建设条件的基础上,提出 “修复 - 链接 - 耦合” 的渐进式更新主题,通过河漫滩湿地净水修复、废弃土地向生产性及旅游性农田转化、生态型社区与步道构建等手段,达成场地生态功能恢复、人居环境提升、生产活力激活的综合规划成效。

专家评语

方案以“三生景观”理论为框架,清晰提出“修复—链接—耦合”的渐进式路径,将复杂的土地污染、生态断裂与社区更新问题拆解并逐步解决,逻辑缜密且富有前瞻性。设计中以河漫滩湿地为切入点,利用自然演替过程实现净水与土壤修复,具备高度的可操作性;通过废弃土地向生产性与旅游性农田的转化,创造经济与生态双赢的空间;同时,生态型社区和步道的营造,为居民提供了融合生态体验与城市便利的宜居环境,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范式。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