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归.与归----基于候鸟迁徙与古道河运双重维度下的乡村旅游规划
Yu Gui and Yu Gui---- rural tourism planning based on the dual dimensions of migratory bird migration and ancient road river transport

主创设计:余滢滢

设计成员:余滢滢

指导老师:李田

作品编号:ILIA-S-202513470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全域旅游规划

0
热度:39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于归.与归----基于候鸟迁徙与古道河运双重维度下的乡村旅游规划

院校名称: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李田

主创姓名:余滢滢

成员姓名:余滢滢

设计时间:2025-08-01

项目地点: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

项目规模:63.4hm²。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全域旅游规划

▲平面图及前期分析

1.设计理念:通过"核心保护圈-缓冲体验带-活力发展区"三级空间布局,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空间平衡。强调"前策划-中设计-后评估"的全流程生态管理。
2.施工技术亮点:采用生态敏感性评估技术,对地形、水文、植被进行三维建模分析。竖向设计运用GIS地形分析,优化游客动线与观景视角。消落带平台采用可升降式栈道结构,适应水位季节性变化。
3.内容亮点:平面图展示功能分区明确的空间结构,候鸟栖息地与游客活动区实现物理隔离。前期分析包含地形特征、水文条件、生态敏感性评估三大维度,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交通流线设计形成环状游览路径,串联主要景观节点。

设计说明

本项目以"生态共生·文化赋能"为核心,构建候鸟保护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通过湿地生态修复、水运文化活化、智慧旅游系统三大策略,打造集观鸟体验、科普教育、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国际湿地旅游目的地。规划保留核心候鸟栖息地,设置高空观鸟栈道与隐蔽式观测点,实现人类活动与鸟类栖息的物理隔离;依托古运河文化带,建设5D水运体验馆、生态浮岛系统及VR宣教中心,形成"自然-文化-科技"三位一体的沉浸式旅游场景。

▲规划策略、规划目的及候鸟分析

1.设计理念:以"生态优先·文化赋能"为核心,通过湿地生态修复与古运河文化活化双轴驱动,构建候鸟保护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模式。强调"候鸟友好型"空间营造,实现人类活动与鸟类栖息的物理隔离与生态共生。
2.施工技术亮点:构建生态岛迷宫与浮岛净化阵列。候鸟栖息地修复采用本土植物群落配置(如湿地松、乌桕、黄菖蒲),形成完整的食源-隐蔽-栖息生态链。
3.内容亮点:系统梳理12种国家重点保护候鸟的生态特征与迁徙路径,首创"候鸟食堂"生态浮岛设计,种植适口性植物12种,保障冬季食源供给。规划目的明确提出"生态-旅游-教育"三重功能叠加,实现年减少20%面源污染,提升15%物种多样性。

▲策略分析及效果图

1.设计理念:通过"水运文化活化+湿地生态修复+植物空间营造"三维策略,打造沉浸式生态旅游体验场景。强调科技赋能与自然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观鸟-科普-体验"闭环系统。
2.施工技术亮点:高空观鸟栈道采用防眩光玻璃与隐蔽式观测点设计,实现"零干扰"观鸟体验。
3.内容亮点:滨水漫道系统,串联主题雕塑群与休憩平台。植物空间规划细分为半私密滨水栈道、开放林下交流空间、私密林间小道三大层级,形成"移步换景"的游览体验。

▲策略分析及效果图

1.设计理念:创新"智慧农业+生态旅游"融合模式,通过"云种树"计划与VR候鸟迁徙模拟实现游客深度参与。强调社区共建与生态导览的可持续运营机制。
2.施工技术亮点:开发AR候鸟识别系统,游客通过展板二维码可实时获取鸟类生态信息。智慧农业平台实现树苗认养、农田托管全流程数字化管理。VR宣教中心运用动态追踪技术,模拟候鸟迁徙路径的万里征程。
3.内容亮点:首创"1㎡农田"计划,游客可远程认养并实时查看作物生长。水运文化展馆复原清代漕运码头场景,陈列古代航船模型与漕运文书。体验式农田设置稻鱼共生系统,展现传统农耕智慧。

设计感悟

本项目首创"候鸟保护-文化旅游-智慧农业"融合发展模式,通过生态浮岛净化、VR候鸟迁徙模拟等技术创新,实现每年减少20%面源污染,提升15%物种多样性。

设计亮点

1. 生态保护创新
1.1 适应鄱阳湖水位季节性变化
1.2 开发"候鸟食堂"生态浮岛,种植适口性植物12种,保障冬季食源
2.文化体验突破
2.1 夜光主题雕塑群,运用光伏技术展现候鸟迁徙星空图
3. 智慧旅游标杆
3.1 构建"观鸟预约-AR识别-科普积分"全流程数字系统
3.2 开发VR候鸟迁徙游戏,用户可通过飞行视角体验万里迁徙
4. 社区参与机制
4.1 设立"村民生态导师"岗位,培训本地居民担任自然讲解员
4.2 实施"1㎡农田"计划,游客可远程认养并实时查看作物生长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