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智联街坊•慧享生活
院校名称:长春建筑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石圆圆 李绍宾
主创姓名:付茹梦
成员姓名:常雨馨 窦仁敏 张雯雯 王永祥
设计时间:2025-05-01
项目地点:长春市十二坊
项目规模:79000平方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公共空间重塑
▲前期分析
在设计长春十二坊这片区域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当地相关因素,首先对这片区域进行区域分析和历史分析,知道它具体的位置和历史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把人文和设计结合起来。人群分析、气候分析、道路分析等等内容都是为了设计平面图而进行的必要的调查,让人更能全面了解这片区域的属性,要根据当地的特点去进行设计的融合和发展。
设计说明
本次街区改造项目以“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为核心目标,旨在超越传统的物理空间翻新,致力于打造一个集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功能复合、文化鲜活、智慧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宜居街区。我们不仅关注物质环境的提升,更着眼于社区活力的激发与可持续未来的构建,力图将本项目打造为城市更新的典范之作。在交通体系优化方面,设计秉持“以人为本”与“绿色出行”的优先原则。我们深入剖析了原有街巷的肌理与脉络,并非采取简单的粗暴拓宽,而是通过精细化的“微手术”,重新分配道路空间权属。具体措施包括:压缩不必要的机动车道宽度,将宝贵的空间让渡于人行道与自行车专用道,实现彻底的人车分流,保障行人与骑行者的安全与舒适。同时,通过设置清晰的标识系统、安全无障碍的过街设施以及合理的停车区域规划,构建一个安全、连续、友好的慢行交通网络,鼓励居民采用更健康、更环保的出行方式在景观与环境提升层面,我们极力强调公共空间的营造与生态功能的修复。通过巧妙利用街角、建筑退界等零散空间,“见缝插针”地植入了多个功能各异、主题鲜明的口袋公园。这些微绿地不仅增加了可视绿量,更配备了休闲座椅、遮荫设施和艺术小品,成为了居民日常交往、休憩放松的“城市客厅”,极大地增强了街区的公共活动吸引力。此外,我们大规模采用透水铺装材料替换原有的硬化地面,并结合增加乔木、灌木、地被的多层次绿化种植,显著提升地面的雨水下渗与涵养能力,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区域的微气候,营造出更富生机与弹性的生态环境。对于街区的风貌管理,我们制定了严谨的沿街立面整治导则。采用统一协调但不失变化的主色调与材质语汇,对老旧破损的立面进行修缮更新,确保整体视觉形象的整洁与和谐。同时,我们尊重并鼓励局部创新,允许在店招、橱窗、建筑细部等位置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设计,从而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形成既有序又活泼、既传承历史又面向未来的街区新面貌。
▲空间策略与智慧改造
以“智联街坊·慧享生活”为核心理念,聚焦长春市天地十二坊社区更新。秉持需求导向,围绕居住、生活、交往、工作、休闲等多维度需求,重塑空间功能;以空间为导向,统筹居住、商业、办公等混合空间及公共、绿地空间,优化布局;以发展为导向,融合智慧技术,推动社区智慧化、共享化发展。
▲智慧更新与平面分析
从平面分析的功能、景观、路网等多维度,清晰呈现社区更新的基础布局,为后续设计与施工提供精准依据。智慧共享策略与绿色屋顶结构、智慧生活系统相结合,既体现了对智慧化生活的追求,又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如绿色屋顶的生态效益与智慧系统的高效节能。通过效果图生动展现社区更新后的场景,让人们能直观感受到社区充满活力、舒适宜人的氛围,增强对设计的理解与期待。
▲效果展示与植被应用
依据植物设计清单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色彩搭配、季相变化等因素进行种植。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营造出层次丰富、感官体验佳的植物景观。对社区内的智慧化设施,如可能涉及的智能交互设备、监控系统等,进行安装与调试,保障其稳定运行,实现社区的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增强社区的科技感与便利性。
设计感悟
本项目成功探索了老旧社区智能微更新的有效路径。通过植入智慧安防、节能照明等设施,显著提升了社区安全性与管理效率;小功夫办大事的优化公共空间与绿化景观,增强了居民归属感。改造过程注重居民参与,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有机更新,为后续推广提供了示范样板。
设计亮点
此设计中智能改造区域并非简单堆砌高科技设备,而是将智能技术作为变向的有机融入社区肌理。部署的智能感应灯杆、AI安防监控、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等,共同构建了一个安全、节能、高效运行的社区神经网络,实现了人民到科技的智慧化管理升级。所有更新模块均采用标准化、低成本、易维护的设计策略,确保了项目的经济性与可持续性。这种简单的更新模式不仅对社区干扰小、见效快,更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为同类老旧社区的现代化治理提供了宝贵范式。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