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泽文化“三生”共融——“三生”视角下的盐业文化公园设计
The Co-integration of Three Lives in Salt Marsh Culture: The Design of Salt Culture Pa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Lives"

主创设计:韩桦蓉  王焓晓 田沛璇

指导老师:司丽超 翟毕娇 王茹

作品编号:ILIA-S-202513466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文化体验设计

2
热度:741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盐泽文化“三生”共融——“三生”视角下的盐业文化公园设计

院校名称:太原学院-其它-园艺园林系

指导老师:司丽超 翟毕娇 王茹

主创姓名:韩桦蓉  王焓晓 田沛璇

设计时间:2025-08-15

项目地点: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

项目规模:2.4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文化体验设计

盐业文化公园设计方案之场地区位、历史沿革及产业分析图

    以场地区位与历史沿革为核心,通过地图、剖面图及历史故事插画,呈现盐业文化公园的选址背景与文脉传承。

设计说明

盐泽文化公园以“盐泽文化•三生共融”为主题,植根运城盐湖千年盐文化,通过“自然生态修复+文化场景再现+沉浸式体验”,构建集历史教育、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旅共生体,实现“人与盐、古与今、城与湖”的和谐共生。空间规划形成三大板块:生态基底含耐盐碱植被的盐生植物园、隐蔽观鸟塔及净化水质的生态浮岛,修复湿地与候鸟栖息地;生产场景复原“垦畦浇晒”古法盐田,配盐工生活馆,同时展示现代制盐流程与盐雕等文创工坊;生活聚落设盐疗养生馆、盐商文化街及盐泽剧场,融合康养与民俗。核心地标“盐晶塔”以盐晶为形,内设盐文化博物馆;“踩盐祈福”互动装置与秋季“盐泽丰收祭”(收盐仪式、音乐会等)增强参与感。应用微藻固碳、雨水循环、光伏盐田等生态技术,创新体现在活态体验、四季景观(及AR文化链接(关公故事实景“复活”)。它不仅是景点,更是持续生长的文化生命体:以盐唤文明记忆,以湖修共生关系,以旅让古老智慧新生,让访客触摸盐的结晶,感受文明温度。

盐业文化公园设计方案之文化资源、规划构思及设计愿景图

    聚焦盐业文化公园的文化资源与SWOT分析,整合历史建筑、人物典故及产业数据,展现项目的文化底蕴与战略规划。

盐业文化公园设计方案之文化生活、生态生活、文旅生活策略分析图

    围绕文化、生态、文旅三大生命策略展开,包含景观设计、IP形象及APP应用系统,体现公园的多功能融合与创新体验。

盐业文化公园设计方案之场地生成策略、规划图及效果图

    展示公园的场地生成策略与总平面图,搭配节点效果图与平面图,直观呈现设计方案的空间布局与景观特色。

设计感悟

本项目聚焦盐泽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融合,通过生态修复与场景营造,构建三大板块,融合生态技术与互动体验,传承盐文明,打造出兼具文化记忆与共生关系的有温度的文旅生命体。

设计亮点

本项目最核心的创新在于,打破了文化、生态、文旅三者传统上单一线性的发展模式,构建了一个“以文化为灵魂、以生态为脉络、以文旅为引擎”的三生共融系统。

    1. 文化层面:不再单纯保护盐文化的物质遗存,而是挖掘其精神价值,通过沉浸式体验、艺术创作等方式,让盐文化变得可触摸、可互动甚至可被大家喜爱消费,为生态和旅游注入独特吸引力与文化灵魂。
    2. 生态层面:不只是做生态修复的“工程活”,而是把生态修复打造成能看、能科普、能欣赏的景观。通过“修复生态+营造景观+开展科普”三者结合,让盐生植物的生长演替都成为独特游览体验,既保障生态效益,又兼具美学与科普价值。
    3. 文旅层面:不是简单把文化和生态“凑”在一起,而是深度融合。设计沉浸式文化体验、有趣的IP互动等新玩法,把文化与生态资源转化为能产生收益的旅游产品,收益又能反过来支持文化传承和生态维护,形成“保护—利用—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

专家评语

效果图存在直接抄袭他人图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