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域浮生 —— 边缘空间的跨界织造与生态重构
Boundary Floating - Cross-border Weaving and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Edge Space

主创设计:李昊

设计成员:石天玥

指导老师:朱平

作品编号:ILIA-S-202513455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工业遗产再生

4
热度:57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界域浮生 —— 边缘空间的跨界织造与生态重构

院校名称: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指导老师:朱平

主创姓名:李昊

成员姓名:石天玥

设计时间:2025-06-04

项目地点:南京银茂铅锌矿业遗址

项目规模:40.81 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工业遗产再生

▲工业遗址的整体设计框架与核心构思

南京银茂铅锌矿业遗址因长期开采,陷入环境重度污染、空间结构破碎、工业遗产价值被掩盖的困境。这张图完整呈现“界域浮生——边缘空间的跨界织造与生态重构”设计主题,左侧设计说明以“历史场域的媒介式更新”为线索,探索工业记忆传承、功能跨界织补、生境自我修复的融合路径;同时,区位分析标注场地地理属性,平面布局划分工业文化展示区、环保净化工坊等功能区,“平面节点分析”明确各区域空间形态与衔接方式,为场地向“工业遗产+科创转型”复合场域筑牢设计框架。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南京银茂铅锌矿业遗址为核心对象,围绕“界域浮生——边缘空间的跨界织造与生态重构”主题展开,聚焦场地因长期矿业开采遗留的三重核心困境:重金属污染导致的生态系统破碎化、工业遗产价值被掩盖引发的记忆联结断裂、传统矿业衰退造成的功能与经济活力丧失,进而以“历史场域的媒介式更新”为核心线索,推动工业废弃地向复合创新场域转型;生态层面,针对污染与生境失衡问题,引入生物治理技术、分阶段植被演替策略,结合地形重塑优化水系与土壤结构,构建“土壤-植被-水系”协同的自循环生态系统,实现“环境负担”向“生态资产”的转化;建筑与功能层面,尊重场地工业肌理,对旧厂房进行钢结构加固与通透化改造,植入新能源研发、低碳技术创新等绿色科创功能,同时将矿坑遗迹转化为工业记忆展示区,保留废弃塔吊等工业设备并嵌入光影艺术装置,唤醒公众对场地历史的感知;产业与文化层面,以“碳中和”为导向,打造“工业遗产+绿色科创”的特色发展模式,同步通过生态科普标识、厂史时间轴等设计,实现产业升级、生态修复与工业记忆传承的深度融合,最终让这片边缘场地重获生态、经济、文化三重活力,完成从工业废弃地到多元复合创新场域的蜕变。

▲场地基础条件解析与建筑生成逻辑推演

围绕南京银茂铅锌矿业遗址改造开展多维度基础分析:通过气候数据呈现区域温度、降水、风向特征,解读其对建筑形态与生态修复的影响;以步骤化图示拆解建筑体块生成逻辑,展现原始工业建筑从厚重封闭到开放化、通透化、模块化的演变,剖析空间组合与科创、展示等新功能的适配思路。同时融入人群需求分析、矿业遗迹现状呈现、厂史沿革梳理,全面梳理场地生态、人文、物质特征,为建筑更新与生态修复提供扎实依据,清晰展现从现状痛点到设计策略的推导链条。

▲生态修复与建筑再生的多元设计策略

聚焦南京银茂铅锌矿业遗址的生态与建筑双重再生,详细呈现工业建筑精细化更新手法:对旧厂房钢结构除锈加固并做透明化包裹,将内部空间转换为开放实验室、科创成果展示区、工业记忆博物馆;保留废弃矿用塔吊等大型设备,植入灯光艺术装置使其成为场地标志性景观。结合场地重金属污染检测数据,选取蜈蚣草、香根草等耐重金属且具修复功能的本土植物,规划“先锋植物修复层-过渡植被群落层-稳定生态群落层”的演替路径,明确矿坑边缘、建筑周边、公共绿地等区域的植被布局逻辑;还展示交通节点生态透水铺装、工业构件改造景观坐凳、建筑墙面生态科普标识等细节设计,既契合生态修复技术需求,又能唤醒公众对场地历史的感知与对生态议题的关注。

▲低碳理念引领下的产业升级与最终效果呈现

从高污染矿业生产转向绿色低碳科创场域,通过生态修复吸收碳汇、产业升级减少碳排放、能源替换使用清洁能源,最终实现场地碳中和目标。以分层递进方式展示绿色产业植入路径:对旧厂房适应性改造,植入新能源研发、低碳技术创新等科创功能;将矿坑遗迹转化为“工业记忆展示+生态科普体验”复合场域;搭建“线上智慧管理+线下产业联动”平台推动产业智能化低碳化升级。以多视角写实渲染图呈现改造后空间体验——科创街区中旧建筑与新结构有机共生,公共空间里生态与工业遗迹交融,剖面图清晰展现场地“地下生态修复层-地面产业功能层-空中公共体验层”的竖向融合关系,全面呈现遗址生态复苏、产业焕新、空间体验升级的最终成果。

设计感悟

本项目聚焦南京银茂铅锌矿业遗址,以“工业遗产+绿色科创”创新破局:既通过生物治理、植被演替修复污染生境,又唤醒工业记忆、植入低碳科创产业,实现生态、经济、文化价值统一。为工业废弃地更新提供可复制范式,兼具问题解决力、创新力与落地性,彰显对城市边缘空间活化的示范意义。

设计亮点

本项目设计亮点在于:针对南京银茂铅锌矿业遗址“生态污染、记忆断裂、产业衰退”三重核心矛盾,构建多维度创新体系——既以“碳中和”为纽带,将生物治理、分阶段植被演替的生态修复,与工业遗产活化、绿色产业植入深度融合,实现生态、文化、经济三维价值协同落地;又拒绝“推倒重建”,保留矿坑、塔吊等核心工业遗存,通过“功能置换+艺术赋能”让遗迹“活”起来,延续场地工业基因;此外,还形成“问题诊断-技术适配-功能迭代”的标准化逻辑,为同类工业废弃地更新提供兼具创新性与落地性的可复制范式。

专家评语

针对高污染矿业遗产更新的选题有意义,符合国家政策和行业方向,分析逻辑全面清晰,设计构思完整,表达设计明确,尝试探索“工业遗产+绿色科创”创新破局范式

该方案对南京银茂铅锌矿业遗址进行更新设计,指出当前面临的三重矛盾,进而以“碳中和”为纽带引入生态修复,并着眼于生态、文化、经济的协同落地。问题精准、方案完整、表达合理,推荐。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