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崖古韵·研学焕新——世界遗产唐崖土司城遗址活化设计
Breathing Life into Tangya Tusi Ruins via Study Programs

主创设计:尚小迪

设计成员:宋立逊 陈若瑜

指导老师:王通

作品编号:ILIA-S-202513445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遗产活化利用

0
热度:54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唐崖古韵·研学焕新——世界遗产唐崖土司城遗址活化设计

院校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王通

主创姓名:尚小迪

成员姓名:宋立逊 陈若瑜

设计时间:2025-08-10

项目地点: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唐崖镇

项目规模:35万平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遗产活化利用

唐崖土司城遗址改造与区域更新图

针对遗址既有建筑与空间,说明改造利用方式及区域协同规划。以“改造内容分析”为核心,从“条件-策略-实施”逻辑,阐述建筑修缮、功能置换方法,结合“区域总平面图”,展示改造后遗址与周边空间的联动,为研学场景落地提供工程指引。

设计说明

位于湖北省恩施州的唐崖土司城遗址作为见证土司制度、承载土家族文化的世界文化遗产,虽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与文化资源,却因资源挖掘不深、体验设计不足,面临知名度低、游客量少、体验感不佳的困境。
为激活遗产价值,团队前期开展扎实调研:完成遗址CAD地形图测绘、无人机高清摄影,深度研读文献,并全面梳理遗址的历史脉络与文化资源,为设计提供精准支撑。在此基础上,本设计以“研学”为核心,围绕衙署、牌坊等核心遗址及古旧民居,构建“五大功能区”,实现资源与体验的精准匹配:
唐崖遗址介绍区:以全景沙盘、升级后的遗址博物馆为核心,从宏观视角全景概述唐崖土司城的历史沿革与空间格局,为研学奠定认知基础;
土家族民族生活体验区:分室内外双线运营。室内通过田夫人故事展陈、西兰卡普编织工坊、吊脚楼木构展示,传递文化内涵;室外以情景剧、节日模拟、亲子搭建等形式,开展土家族户外集会活动,让游客深度感受民族风情;
衙署牌坊遗址区:聚焦原遗址参观,通过立牌详细介绍土司城防体系、水渠、坎儿井等遗存,强化游客对遗址功能性的认知;
古建科普保护区:专项解读土家族吊脚楼结构文化与特色殡葬文化,结合科普讲解,传递古建筑保护理念与民族文化知识;
文创休息区:将遗址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创产品,如西兰卡普衍生品、地标建筑迷你模型、田夫人主题周边等,同时提供休憩空间,实现文化体验与服务功能的结合。
通过研学路线串联五大分区,既充分激活遗址潜在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又能显著提升游客沉浸式体验,助力唐崖土司城遗址提升知名度与游客量,真正实现世界文化遗产从“静态遗存”到“活态文化地标”的转变。

唐崖土司城遗址活化设计综合策略图

从文化、地理、发展策略维度,梳理遗址活化的底层逻辑与实施路径。整合“设计说明”“地理位置”“文化解读”“历史沿革”等板块,通过 SWOT 分析明确遗址优劣势,以“设计策略”“目标人群”等内容,搭建“研学焕新”的理论与实践框架,阐释遗产价值激活思路。

唐崖土司城遗址规划总平与功能布局图

呈现遗址整体规划框架,含用地功能、节点分布、空间流线等核心信息。以总平面图为基础,标注遗址功能分区(文物展馆、民俗体验等)、关键节点位置,结合“规划用块示意”“节点分布”“功能布局”文字,解析保护与活化空间逻辑,构建研学场景的空间基底。

唐崖土司城遗址游览体验与节点设计图

聚焦游客研学体验,详解游览路径、节点功能及空间营造细节。围绕“游览体验思路”,划分“理解文化-体验生活”等研学路径,对唐崖遗址介绍区、土家族民族生活体验区、衙署牌坊遗址区、古建科普保护区和文创休息区五大功能分区,结合平面图、功能说明、材质植被分析,呈现空间活化的具体设计,让遗产可感知、可参与。

设计感悟

本项目紧扣“遗产活化与利用”主题,且契合当地政策与发展诉求。立足湖北恩施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团队扎实调研并深挖土司与土家族资源,创新“研学”模式串联五大功能区,破解遗产知名度低、体验差痛点。设计兼顾文化传承与文旅价值,提供可落地活化路径,契合艾景奖理念,为同类遗产利用提供范本,具显著获奖价值。

设计亮点

紧扣地方政策,锚定发展核心诉求
设计贴合当地政策导向与发展需求,从而保障方案与区域文旅、遗产保护规划同频,从源头规避脱离实际的设计方向,为项目落地奠定政策基础。
调研数字化赋能,夯实设计数据支撑
前期开展深度调研,不仅完成遗址CAD地形图测绘,更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构建遗址三维立体模型,推动遗产保护数字化,为后续功能布局、体验设计提供精准数据依据,让方案更具科学性。
以“研学”为核心,打破静态遗产局限
摒弃传统遗址“仅观赏”的模式,以“研学”为核心纽带,将土司历史、土家族文化转译为可参与、可感知的体验内容,推动游客从“看遗址”升级为“学文化、懂遗产”,激活遗产活态价值。
功能分区精准,覆盖全流程体验
围绕核心遗存与古民居构建五大功能区,各板块聚焦且互补——遗址介绍区(全景沙盘+升级博物馆)奠定认知基础;民族生活体验区(室内展陈+室外活动)深化文化感知;衙署遗址区强化遗存功能认知;古建科普区传递保护理念;文创休息区实现文化转译与服务结合,覆盖“认知-体验-学习-休憩”全流程。
兼顾多元价值,为同类遗产提供优秀范本
既保护遗产本真性,又提升文旅吸引力。通过研学路线串联资源,破解遗址知名度低、体验弱的痛点,助力其升级为“活态文化地标”,为同类世界遗产活化提供“数字化+研学”的可复制路径。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