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神经网络奇遇记
Street Neural Network Adventures

主创设计:任雨轩

设计成员:张博琛

指导老师:姜涛

作品编号:ILIA-S-202513436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公共空间重塑

0
热度:68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街道神经网络奇遇记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姜涛

主创姓名:任雨轩

成员姓名:张博琛

设计时间:2024-09-20

项目地点:广州市老城区

项目规模:20.39平方公里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公共空间重塑

现状平面及问题分析

第一张点明场地现状问题,为后续设计做铺垫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 “人、车、街道” 三者的和谐共生为核心出发点,深度聚焦三者间的动态关系,旨在破解当前城市街道普遍存在的四大痛点问题。针对街道交通事故频发的安全隐患,通过精细化的交通组织设计优化人车通行秩序;面对空间占用混乱的现状,重新界定各类功能空间的边界与配比;针对夜间出行不畅的困境,构建系统化的夜间照明与安全保障体系;为挽回街道文化丧失的遗憾,融入在地文化元素重塑场所记忆。​
设计灵感源自脑部神经网络的精密运作机制,将整个街道系统视为一个巨大的、互联互通的神经网络。从四个维度逐层推进设计:在 “点的设计” 层面,打造人性化的交通节点、休憩节点与服务节点,如同神经网络中的关键神经元,为使用者提供便捷服务与停留空间;“线的衔接” 环节,重点优化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的衔接逻辑,强化各类交通流线的顺畅性与安全性,模拟神经网络中信息传递的高效路径;“片区构建” 阶段,以街道为纽带串联周边社区、商业、文化资源,形成功能复合、活力多元的片区单元,实现神经网络的区域协同效应;“立体交通” 维度,通过地下通道、空中连廊等设施分离不同交通流,释放地面空间,提升街道使用效率。​
从大脑皮层的多元功能视角探索设计意图,最终目标是打破街道仅作为汽车通行通道的单一属性,将其重塑为承载人际交往、文化展示、休闲活动的公共空间,让街道重新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与信息沟通的重要场所,显著提升步行体验的舒适性、安全性与愉悦感。

神经网络概念植入,提出策略一:胞体街道

1.神经网络理念与街道空间的结合
2.街道棋盘游戏

策略二:轴突与突触街道胞体

1.疏通城市网络
2.重构公共交通
3.构建慢性系统

策略三:街道神经网络的构成

1.立体交通装置设计
2.不同高度不同出行
3.街道碳汇系统

设计感悟

一、创新突破,跳出传统思维,将脑部神经网络机制与街道融合,以生物逻辑重构空间,点、线、面、立体交通”对应神经网络原理,提供跨学科新思路。
二、实效显著,针对四大痛点提出方案,形成问题解决闭环,能直接提升市民出行体验。
三、人文深厚,打破街道单一属性,重塑为交流空间,促社区互动、传城市文化,具长远价值。

设计亮点

亮点一:设计街道棋盘盲盒,从出行单一到增加目的地再到增加未知性,最终完成步行探索。
两点二:立体交通装置的设计
亮点三:街道节点设计增加步行意愿
亮点四:街道碳汇系统设计

专家评语

设计理念较为创新,将街道比作神经网络,以“点-线-片区-立体”四维策略系统性地回应了人车矛盾与空间失活等核心问题。方案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

针对当前城市街道普遍存在的“街道交通事故频发的安全隐患、空间占用混乱、夜间出行不畅等痛点问题。融入在地文化元素重塑场所记忆。​点、线、面、立体交通”对应神经网络原理,提供了景观设计的跨学科新思路。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