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埠重叙---基于时空耦合视角下的沉浸式码头文化体验街区
Port Reunion--Immersive Dockside District Based on temporal-spatial

主创设计:申宇 韩宁 徐若为

指导老师:赵伟峰 白晓伟

作品编号:ILIA-S-202513434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文化体验设计

0
热度:640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港埠重叙---基于时空耦合视角下的沉浸式码头文化体验街区

院校名称: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赵伟峰 白晓伟

主创姓名:申宇 韩宁 徐若为

设计时间:2025-08-30

项目地点:重庆市渝中区

项目规模:9.57公頃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文化体验设计

场地基础

分析城墙现存问题,对其进行设计处理,合理利用城墙,使其成为我们场地的一部分

设计说明

本项目选址于重庆市渝中区朝东路核心节点,规划用地面积9.57公顷。该区域地处长江上游最大的日用商品批发集散中心,毗邻来福士广场、打铜街传统风貌区、东水门古城墙及湖广会馆等历史文化地标,是重庆主城区最具代表性的网红打卡胜地之一.
   设计理念以传承与创新并重,通过植入富有地城特色的码头文化元素,打造集文化体验、商业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城市更新项目。在业态规划上,创新性地引入文创零售、电商体验等新型商业模式,构建多元化消费场景,提升区域吸引力。文化体验方面,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沉漫式实景演出、特色美食街区等现代展示手法,生动再现重庆码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空间组织上,采用弹性商业空间设计理念实现场地的高效利用与功能转换。同时通过重构内部交通流线,实施人车分流系统,有效解决了原有场地交通组织混乱的问题,提升了空问使用效率与行人体验。整体设计致力于打造一个既传承历史文脉又充满现代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方案生成

对于场地内的既有建筑,我们秉持“保护优先、传承为基”的理念,审慎权衡后选择以保护为主、谨慎拆除为辅的策略。在精心呵护建筑原有风貌与结构的基础上,于外立面巧妙融入诸多码头元素,借助灯光与VR技术的魔力,重现东水门码头昔日的繁华盛景,让历史与现代在光影交错中对话

产业调整

我们珍视并保留建筑场地原有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之精髓,同时巧妙融入文创售卖的雅致与顶层电商的现代气息,让传统与时尚在此和谐共生,建筑内部,我们预留出沉浸式表演的梦幻舞台,表演期间实施精细化的场地内部交通管制,确保白日里游客如织,流连忘返,为场地内部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能。

效果图

为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兴趣与需求,维持场地内人群的多样性,我们针对沉浸式表演精心打造了多个风格迥异、内容丰富的剧本。无论是钟情历史传奇的爱好者,还是偏爱民俗风情的体验者,亦或是热衷互动娱乐的参与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沉浸于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之中。

设计感悟

本项目创新性地深度融合VR与AI技术,以科技赋能历史空间叙事。通过VR虚拟现实重现码头历史场景,AI算法则实现个性化游览路径与动态文化内容推送,构建了跨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这种数字技术手段不仅实现了物理空间与历史时间的“时空耦合”,更深刻重塑了场地的“场所精神”,使传统的码头文化在交互体验中得以活化与传承。

设计亮点

1.  主题创新性与文化深度:以“时空耦合”为理论框架,创意性地提出“港埠重叙”主题,绝非简单的怀旧复古,而是致力于让历史码头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展开一场深度对话,重塑场地的“场所精神”。
2.  技术赋能与沉浸式体验:深度融合VR、AI等前沿科技,打造跨越物理与数字维度的沉浸式叙事空间。游客可通过VR重返历史场景,AI则提供个性化游览线索,实现文化内容的动态活化与“时空穿越”体验,极大增强了互动性和吸引力。
3.  多维度系统性更新:项目并非单一业态改造,而是涵盖产业调整(导入文创、体验式消费)、建筑改造、交通优化(道路更新、人车分流)的系统性更新策略。成功将老旧批发区转型为文商旅融合的3A级景区展望目标,为传统街区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4.  生态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效果图展示出与东水门大桥、老街、城墙等自然与历史地标的和谐关系,设计巧妙地**将新业态嵌入既有城市肌理,既提升了区域经济活力,又强化了其作为城市文化客厅的门户形象。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