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明海汇·栖风纳潮
Tongming Haihui Qifeng and Tide

主创设计:肖瑶 董俊满 郑杰文

指导老师:庞玥 李丽

作品编号:ILIA-S-202513424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商业性空间营造 - 文旅度假与主题商业

1
热度:43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通明海汇·栖风纳潮

院校名称: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庞玥 李丽

主创姓名:肖瑶 董俊满 郑杰文

设计时间:2025-05-21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商业性空间营造-文旅度假与主题商业

项目背景与场地现状问题

本张图纸系统阐述了村庄的场地现状、区位条件、上位规划要求、空间格局特征以及文化脉络等基础信息,并对乡村现有产业状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居民实际需求进行了梳理。指出通明村存在的问题:场地功能缺失;社区互动不足;消费潜力有限:缺乏特色产业支撑,无法形成文旅消费闭环,居民收入偏低。然后从村庄两类核心人群出发明确设计需求:游客:期望深度文旅体验,融入本地生活,感受人文氛围,渔民:需要便捷的一站式贸易空间、就业机会与产业激活。从而提出设计策略:设计化繁为零的建筑空间:通过体量拆解、游廊动线组织,增强建筑开放性与体验感;烟火人情的商业市集:打造兼具美食、生机与人情味的消费场景,吸引年轻人与游客,重塑社区活力。同时,从村落文化空间中提取关键元素,经过凝练与转译,最终生成建筑方案的基本构想。

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项目是粤西通明村海岸线上的一座活力地标,集滨海度假、在地产业与文化体验于一体。设计巧妙融合精品民宿、鲜活海鲜市集、渔村文化展廊、特色海鲜餐厅与观景咖啡驿站,打造驱动乡村发展的综合性平台。
设计直面当地高温多雨的海滨气候,以气候适应性为核心策略:双坡屋顶集成光伏板发电;底层架空引导海风穿行,规避潮湿;设计天井与通高空间形成竖向拔风,强化自然通风;宽阔挑檐与遮阳构件有效抵御烈日。
建筑如从渔村生长而出,以轻盈之姿拥抱海洋,既是产业振兴的引擎,亦是舒适宜人的滨海栖居之所。

空间细化

本张图纸重点展示了项目的空间规划与建筑深化设计。通过对整体空间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与流线组织,实现了人的流线分流与动静分离,确保了各区域的高效衔接与独立运作。在建筑空间层面,进一步细化功能布局,增强各空间的使用属性与复合性,提升实用价值。同时,设计着重刻画庭院景观与趣味空间节点,通过营造丰富的景观层次与互动体验节点,增强场所的识别性与吸引力,体现人文与自然相融的设计理念。

气候适应性设计

本页聚焦于场地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基于对当地气候特征的深入分析,通过模拟技术对日照、通风等要素进行量化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对建筑体块进行多轮推敲与优化,最终生成与气候环境高度契合的空间形态与体量关系。建筑采用双坡屋顶集成光伏板系统,实现可持续能源利用;底层架空处理有效引导海风穿行,改善微气候,缓解潮湿问题;体块间穿插设置天井与通高空间,利用竖向拔风效应强化自然通风,降低热负荷;宽阔挑檐与精细化遮阳构件系统性地抵御强烈日照,提升室内物理环境舒适性,体现出基于气候适应的整体性设计思维。

技术图纸与效果图

本页包括总平面图,各层平面图,以及场地外部空间效果图等内容。

设计感悟

本项目直面滨海气候挑战,以高度整合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为核心。光伏屋顶、架空层、拔风天井等被动式节能策略,有效应对高温高湿,实现低碳运营。项目更以“建筑激活乡村”为使命,通过多元业态融合,重塑海岸活力,是生态、经济与文化效益协同发展的杰出典范。

设计亮点

以气候适应性为核心,实现生态、产业与文化的多元融合”。
因地制宜的气候响应与生态设计:
主动产能:双坡屋顶集成光伏板,实现绿色发电。
自然通风:通过底层架空、导风墙、拔风天井与通高空间,形成高效的水平与竖向通风系统,有效降温除湿。
被动遮阳:宽阔的挑檐与精心设计的遮阳构件,极大削弱了烈日辐射,提升舒适度。
创新的功能融合与业态整合:
突破单一功能,将精品民宿、海鲜市集、文化展廊、餐厅与咖啡驿站有机整合,形成一个相互导流、彼此赋能的全天候活力综合体,是驱动乡村发展的“引擎”。
同时我们深刻的挖掘乡村的现状与文化特点,实现对口的产业升级提高,同时也在建筑内部提供展现乡村文化,手工艺传播的文化展示窗口,实现乡村振兴。
在地的文化表达与轻盈美学:
建筑形态从传统渔村中汲取灵感,以现代语汇进行转译,呈现轻盈、通透的滨海建筑形象,既扎根于地,又拥抱海洋,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对话。

专家评语

主题新颖,思路完整,内容充实,图纸表现效果较好,但是,作为乡村建筑之一,其基于地域性的乡土特征不甚明显。建议在鸟瞰图等大场景图纸中展示乡村的原始风貌,以便观者判断此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