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忆绵长·绿境织梦--基于城市记忆理论下的工业记忆主题公园设计
Enduring Memories, Greening Dreams-The Design of Industrial Me

主创设计:王新宇

设计成员:马一翔 许泉涌

指导老师:刘勇

作品编号:ILIA-S-202513420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公共空间重塑

0
热度:34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工忆绵长·绿境织梦--基于城市记忆理论下的工业记忆主题公园设计

院校名称:西安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刘勇

主创姓名:王新宇

成员姓名:马一翔 许泉涌

设计时间:2025-08-29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公共空间重塑

▲场地现状及前期分析

从场地基础背景、前期分析到现状图,多维度呈现场地情况,结合历史沿革、人群分析等,综合概括了场地基本信息,整理场地自身及周边的关系及要素,为公园设计提供全面支撑,且通过丰富的图文展示,清晰展现工业记忆与绿境织梦融合思路的基础。

设计说明

  本方案场地选址定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幸福中路东侧,此处地处西安东郊核心区域,承载着城市工业发展的珍贵记忆,是连接城市过往与当下的重要空间节点,为公园规划设计莫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底。
  设计以“城市记忆”为核心理念,深度挖掘区域内工业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酒。通过梳理场地周边工业发展历程、留存的工业设施痕迹及相关文化故事,精准把握周边不同人群的多元需求--既满是周边居民日常运动游憩、体闲放松的基础需求,也兼顾青少年群体对工业历史科普学习的需求,以及市民对城市工业精神文化追湖的情感需求。
  基于此,方案提出“工业基地再现”“精神文化湖源”“活动场景活化”三大核心策略。在“工业基地再现”层面,从历史角度出发还原工业基地的会司格局民直观感受音日工业风貌:“精神文化溯源”策略聚焦精神文化维度,通过打造工业文化展示区、精神纪念墙等,市民对工业文化的情感共鸣度,规划多样化活动场景,设置运动健身区、亲子游乐区、科普体验区等功能空间,实现活动场景与文化内涵的融合。
  整体设计以需求为导向,在满足市民体闲游乐、运动健身基本需求的同时,打造兼具科普教育功能的场所。通过多维度设计,助力市民唤醒、追溯与传承曾经的工业精神文化,最终使该公园成为西安东郊工业文化的精神坐标,为城市文化传承与市民生活品质提升注入新活力。

▲构思及策略

针对人、场地、文化之间的三大突出矛盾,重新梳理周边问题及价值,将目标设立为以需求为导向的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提出的工业基底再现、精神文化溯源、活动场景活化三大策略,在尊重场地及周边原有历史肌理的情况下,将场地充分结合周边需求及周边要素呼应改造。

▲平面图生成

城市的不断发展,工业的衰退,割裂了周边工业工厂与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场地与人之间的物质交换和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同时为呼应幸福林带的要素。通过相关记忆节点营造,并引入五感植物种植系统及疗愈体验构思等手段,重新联系起人与场地之间的纽带,重新唤回工业记忆的历史精神。

▲空间效果营造

将工业元素与公园景观融合,留存工业记忆,营造绿色空间,满足市民休闲需求,展示多样空间布局,包含不同功能区域,满足多样活动。营造多元场景,通过工业建筑造型、设备小品等,呈现工业文化场景。生动演绎市民在公园的活动场景,体现公园的休闲社交功能,增添人文气息。

设计感悟

  该作品价值突出,值得奖励:一是精准挖掘西安东郊工业文化,将工业遗产转化为可体验空间,填补区域文化传承空白;二是聚焦人群需求,实现“休闲+运动#料普”功能融合,切实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三是打造工业文化精神坐标,为同类项目提供“文化+功能+精神”三维示范,兼具社会与创新价值。

设计亮点

1.文化赋能工业遗存:不局限于常规绿化,深挖东郊工业历史让工业遗产从“静态遗迹”变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空间,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2、全需求功能整合,精准匹配周边居民、青少年等人群需求,将运动健身、亲自休闲与工业科普教育功能有机融合,避免单一休闲属性,打造全龄段、多功能的复合型公共空间。
3.精神坐标式设计:实破传统公园的空间设计逻辑,以“唤醒工业精神”为核心,通过文化展示、主题活动等,让公园成为承载市民情感、传承工业文化的精神地标,而非单纯的景观载体。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