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查干·未来之境——查干湖文旅小镇景观规划设计
Use intelligent connectivity to check the dry lake and make it reflect the future

主创设计:山雨卉

设计成员:胡馨月 孙杨 马瑞晶 王好

指导老师:石圆圆 谯炜骅

作品编号:ILIA-S-202513419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文化体验设计

0
热度:79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智汇查干·未来之境——查干湖文旅小镇景观规划设计

院校名称:长春建筑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指导老师:石圆圆 谯炜骅

主创姓名:山雨卉

成员姓名:胡馨月 孙杨 马瑞晶 王好

设计时间:2025-06-20

项目地点: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小镇

项目规模:45公顷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文化体验设计

▲前期篇

前期调查聚焦“文化、技术、受众”三维度。文化层面,实地记录“查干湖冬捕”非遗流程,梳理祭湖醒网、马拉绞盘等核心环节,收集游客反馈,发现“观赏为主、互动性弱”等痛点。技术层面,排查湖区基础设施,明确服务中心功能缺口与交通盲区,测试网络、电力支撑能力,确认-30℃低温对智能设备的适配需求。受众层面,通过线上问卷与线下访谈,为改造提供精准数据依据。

设计说明

本项目以“传承猎鱼文化、赋能智能体验”为核心,立足查干湖“冬捕非遗”资源与生态基底,打造文化与科技共生的特色景区。前期聚焦文化、技术、受众三维调研,梳理冬捕祭湖醒网、凿冰下网等核心环节,明确低温环境设备适配需求,结合游客对文化深度参与及智能体验的诉求定方向。 改造中坚持“文化为核、智能为辅、生态优先”:保留冬捕非遗仪式,增设传承人教学区;选用耐低温智能设备,部署多语言导览、AR冬捕场景还原系统,同步搭建水质与渔业资源监测平台;按“文化认知-智能体验-实地参与”规划动线,让游客循序渐进感受特色。最终实现文化传播、智能服务、生态经济三重价值——非遗数字博物馆与AR场景提升文化覆盖,智能设施优化游玩体验,体验项目带动消费的同时,监测系统保障渔业资源可持续,达成“文化活、体验优、生态好”的目标。

▲策略篇

改造以“文化为核、智能赋能、生态优先”为核心策略。文化传承上,保留冬捕非遗核心仪式,增设传承人教学环节,避免过度商业化;智能应用聚焦实用性,选用耐低温设备,部署本地服务器解决信号弱问题,保障体验稳定。生态保护贯穿全程,所有改造需通过生态评估,同步搭建智能水质、渔业监测系统。同时,按“文化认知-智能体验-实地参与”设计动线,让游客循序渐进感受查干湖特色,平衡文化深度与体验流畅度。

▲分析篇

关键分析围绕三大核心展开。文化价值转化上,冬捕核心是“仪式感与协作精神”,需通过“智能记录+安全参与”,避免文化娱乐化。技术适配性上,针对冬季低温,定制具备低温启动功能的智能设备,采用“云端+本地”双存储,防止信号问题中断服务。用户体验逻辑上,游客需“先了解、再体验、后参与”闭环,故规划从智能导览屏到VR模拟,再到实地互动的动线,避免体验断层,提升满意度。

▲效果篇

改造后实现三重核心效果。文化传播上,游客中心设非遗数字博物馆,手机AR扫描湖面可看不同年代冬捕场景,年文化科普覆盖游客。智能体验上,多语言智能导览、生态数据大屏、冬季温控休息亭与冰雪预警标识落地。经济与生态协同上,最终达成“文化传承、游客满意、生态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设计感悟

本项目紧扣查干湖“冬捕非遗”核心,以智能技术为赋能手段,平衡文化传承与体验创新。改造中严控生态影响,落地AR冬捕场景、智能监测等实用功能。最终既强化猎鱼文化传播,又提升游客体验,还通过智能调控保障渔业可持续,实现文化、生态、经济价值统一,符合查干湖长期发展需求。

设计亮点

1.非遗+AR沉浸式还原:在冬捕核心区设置AR交互点,游客用手机扫描湖面或祭台,即可实时叠加不同年代冬捕场景(如七八十年代马拉绞盘、现代生态冬捕),让“静态文化”变“动态体验”,强化猎鱼文化记忆点。
2.耐低温智能服务矩阵:针对查干湖-30℃极端低温,定制防冻型智能设备——含多语言扫码导览屏(低温自动保温启动)、冰雪路面智能预警灯(实时感应结冰度亮灯提示)、温控休息亭(内置智能暖气与无线充电),保障冬季体验流畅性。
3.“文化体验+数据监测”双闭环:开发“小小冬捕手”互动系统,游客参与凿冰、下网等安全体验时,设备同步记录操作数据;后台结合智能渔业监测平台(实时显示鱼类活跃度、水质),既能生成游客专属体验报告,又为生态捕捞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文化与生态协同。
4.非遗数字记忆馆:在游客中心打造微型数字馆,通过触摸屏展示冬捕老照片、传承人访谈视频,还可上传游客体验视频生成“查干湖冬捕记忆库”,形成“游客参与-内容沉淀-文化传播”的良性循环。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