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设计:刘昱麟
设计成员:张琳娇 毛虹豫
指导老师:吴雷
作品编号:ILIA-S-202513410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 - 地域符号转译
0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山水有归,桑梓未远——生态殡葬主导的秦岭北麓西安段栗峪口村乡村景观规划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指导老师:吴雷
主创姓名:刘昱麟
成员姓名:张琳娇 毛虹豫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文化传承与生态文旅-地域符号转译
社会背景与现状
项目选取秦岭北麓生态敏感区的典型乡村——栗峪口村为研究对象。针对生态保护政策背景下的乡村农文旅发展、高龄化空心化的乡土社会、殡葬习俗对新乡土社会转型的适应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乡村殡葬空间是老龄化、空巢化乡村中重要的家庭关系纽带,但现状中的乡村殡葬空间及其土葬方式不仅分布混乱、形态破碎,既造成了景观与生态通道的破碎,没有产生必要的生态效益,还削弱了其文化承载功能,加剧了乡土情感的断裂与代际关系的疏离。
设计说明
场地分析与理念提出
栗峪口村位于秦岭北麓山前洪积扇地带,地形由南向北从山区过渡至平原,承担重要生态廊道功能,水系发达但降雨集中且易发生地质灾害,土壤以半淋溶土为主、透水性强,整体呈现出生态敏感、地形复杂、水文风险突出的山前过渡带特征。
参考国土空间用地分类,根据自然和人文因素将区域划分为具有相似特征的单元,利用现状景观特征分类方法得到现状的景观格局图景观特征分类,发现土地利用分散、生态功能和分布无法匹配等问题。
我们提出从生态、社会、文化三维重构乡村殡葬空间。生态上,依托秦岭北麓的自然格局,以生态优先修复生态格局,形成多元生态功能区,构建生态安全网络;社会上,乡村生活空间与殡葬结合转化为社群共生的公共场景,通过集体仪式与归乡活动重建人际联系与乡情伦理;文化上,继承传统土葬形式与文化基因,将殡葬形式和空间重塑为更生态的纪念形式与空间,使纪念过程成为与自然和祖先双重对话的情感共生系统。
策略体系
在策略一中,我们在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基于SMPA空间分析与电路理论,构建村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殡葬”耦合下的空间模式,优化生态殡葬模式下的生态安全网络。
策略二中,我们构建了涵盖乡村生态殡葬、农业发展和建设用地三个维度的综合适宜性评价体系。该体系以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环境因素为准则层,建立多层次、多指标的评价框架。
通过叠加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结果与殡葬、生活空间关系重建需求,形成村域整体规划框架,重塑殡葬与生活空间的格局关系,进一步提出"殡葬+乡村生活"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三种典型空间组织方式重构村域景观格局。
项目建立了完整的乡村生活空间格局关系。从乔木林带到殡葬林带,再到核心区、耕地等不同功能分区,形成梯度式的生态保护体系。通过候鸟迁徙过程、小型动物迁徙过程和水循环过程三大自然生态链条,确保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策略三中,我们依托乡村生态与情感资源,构建融合临终照护、生态安葬与情感修复的复合景观,使殡葬空间兼具纪念、教育、休闲与产业功能。通过纪念林、家族园、生态葬节点等布局,结合情绪导向的归乡路径,营造温和嵌入的仪式场景。建立照护性生产网络,将医疗、养老与纪念服务串联,并引入村民参与与手工纪念物制作,实现情感与经济双向驱动。以代际参与的纪念活动和仪式空间链,激活乡土文化与集体记忆,让殡葬空间成为连接生死、人地与社区的情感共生平台。
规划结果
对现状的景观特征单元进行调整得到规划景观格局,在生态基底的指导下对乡村空间进行生态网络构建、功能分区、道路交通和功能布局的规划。形成了以生态空间为主,殡葬空间功能主导下的乡村空间功能和生态耦合模式重构。
通过自然景观、经营景观和人工景观三个维度的现状与规划对比,清晰地体现了规划设计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设计实现了自然景观大幅提升,部分的经营景观转向自然景观,形成共存的局面,表明规划设计有效地将城市发展导向生态优先,优化了城市功能布局,形成了更加完整的蓝绿网络体系和生态安全格局,体现了现代城市规划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设计期望展现一幅“逝者归自然,生者得慰藉,乡村焕新生”的图景,使生态殡葬成为缝合自然伤痕、重连社会血脉、激活乡村生机的纽带,让死亡不再是终点,而是生命融入土地、情感永续传承的起点。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