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寻古墟烟火,共享园林景致 —— 百姓需求导向下的深圳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环境更新规划设计
Stroll to Explore the Vibe of Daily Life in the Ancient Market Town and Share the Garden Views —— People's Demand-Oriented Environmental Renewal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

主创设计:梁皓洋 张京晶

指导老师:秦仁强

作品编号:ILIA-S-202513406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类别:方案设计 - 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 - 公共空间重塑

0
热度:271

项目详情

设计说明

设计感悟

设计亮点

评论

项目详情

申报类别:作品奖

项目名称:步寻古墟烟火,共享园林景致 —— 百姓需求导向下的深圳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环境更新规划设计

院校名称: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指导老师:秦仁强

主创姓名:梁皓洋 张京晶

设计时间:2025-08-01

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城市更新与功能再生-公共空间重塑

基址分析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深圳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作为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遗址,面临着历史风貌消失、蓝绿空间功能缺失及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本设计则立足百姓需求导向,其中结合城市记忆理论和可步行城市理论,旨在探索沙井古墟的公共空间设计等,以期待通过环境微更新进而推动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空间功能与居民生活品质提升。

设计说明

本项目以“步寻古墟烟火,共享园林景致”为标题,立足百姓需求导向,其中结合城市记忆理论和可步行城市理论,对深圳沙井古墟历史风貌区开展环境更新规划设计。针对古墟历史风貌弱化、绿量不足、居民休憩空间缺失等问题,摒弃 “大拆大建” 模式,采用 “针灸式” 微更新策略:构建 “生态记忆韧性网”,通过透水铺装、生态浮岛修复龙津涌水文,搭配本土绿植提升绿量,留存场地生态记忆;打造 “时空叙事活动轴”,以四级街巷为骨架,规划粤韵商贸线、宗祠文化线等四条特色游线,串联龙津涌、蚝壳墙等记忆载体,让民众在漫步中感知古墟烟火;搭建“代际共享生活环”,优化街道家具、照明系统,设计龙津水巷、骑楼集市等节点,满足全年龄段休闲需求。同时,融入智慧导览系统与AR记忆交互设计,平衡历史传承与现代生活,既守护古墟 “鱼骨状” 格局与蚝盐文化,又切实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实现“百姓需求”与“文化活化”的双向落地。

总平面图和概念核心框架

我们引入了根系共生的概念,城中村视为一个独特的“城市生态群落”,其街巷网络与植物根系系统具有相似性,是整个群落生存、适应和更新的核心结构与动力源。沙井古墟作为深圳现存最大的混合型历史街区,其"鱼骨状"街巷格局与蚝盐文化沉淀的生态系统,为这一概念提供了实践样本。我们通过节点设计、基础设施更新等手段,来重新构建沙井古墟内部的“生态系统”

节点1和节点2具体设计

节点设计总共包括龙津涌上游及其沿岸空间、新墟街道及其沿路空间、旧墟骑楼街道及其沿路建筑立面等节点的景观设计与专项设计。通过这三处的节点设计,我们希望如同种下三粒种子一样,能够使得沙井古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节点设计3+鸟瞰图

设计感悟

本项目创新地将城市记忆理论与百姓需求深度结合,以微更新破解沙井古墟保护与民生改善的矛盾,既提出可复制的城中村更新范式,又通过实地访谈精准解决居民采光、休憩等痛点,兼顾文化传承、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成效多元且落地性强,具备理论与实践双重价值。

设计亮点

一是 “轻介入” 更新模式,以 “根系共生” 理念维护古墟原有街巷肌理,通过小规模节点改造(如废墟花园、蚝墟商业街)激活空间,避免当地文化断层;
二是 “双导向” 功能整合,既以百姓需求为核心优化基础设施、增设生活场景,又以文化记忆为线索设计沉浸式游线,实现居民日常与游客体验的和谐共生;
三是 “数字 + 文化” 赋能,智慧导览与 AR 记忆交互技术的植入,让古墟历史可触可感,助力 “烟火气” 与 “园林景” 的长效传承。
后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0

版权所有:艾景奖(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2020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3027937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564号

010-86463506